近日,國家級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個人評選揭曉,曾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吉林省“十大傑出青年農民”、優秀科普&&人、吉林市“黨員&&創富先進個人”、樺甸“雙學雙比”致富女能手等稱號的潘淑紅再獲殊榮。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現任金牛飼料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樺甸市二道甸子鎮黃牛養殖協會會長的潘淑紅多年來帶領著當地農民,不斷在創業致富的道路上耕耘。公司現有固定資産1500萬元,年育肥牛出欄1500頭,基礎母牛存欄260頭,年收入可達90萬元。
勤學苦練闖出致富路
高考那年以5分之差痛失大學夢的潘淑紅從未放棄過學習和追求。2005年牛市行情看漲,想到本地山多林茂、草場豐富、水源充足的優勢,她動了發展黃牛養殖創業致富的心思。當時,親朋好友都替她擔心,甚至連年邁的父母都勸她説:“閨女,咱別養牛了,幹點啥不好,又累又臟的,人常説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賠了可咋辦哪?”可她經過認真思考,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建黃牛養殖場,2006年3月,潘淑紅先後到長春皓月集團、榆樹市五棵樹鎮、哈爾濱等地的黃牛養殖場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規模化養殖技術,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回鄉後,她就開始著手創業。她和建築隊工人一起在工地摸爬滾打,整整兩個月沒回過家。7月,黃牛養殖基地終於建成了,並取名為“金牛飼料養殖股份有限公司”。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在公司成立之初,潘淑紅對抓牛、生産糖化飼料、飼養、防疫等業務還不熟練。為了儘快掌握養牛技術,她整天和飼養技術員、防疫員在牛舍邊實踐邊學習,經常是渾身上下沾滿牛糞,需要給牛灌藥時,又常常被牛踢到,弄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就算如此她也咬牙堅持著。
由於勤奮學習,敢於實踐,潘淑紅很快就掌握了黃牛繁殖、育肥技術及購銷技巧,從飼料配方、飼養流程、衛生防疫、牛舍消毒、稱重量等各個環節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成為當地聞名的養牛專家。現在牽出頭牛,她打眼就能看出這頭牛毛稱多少斤,大約能出肉多少斤,上下不會超過10斤分量差。成熟的養牛技術也使她的事業快速發展,公司在她的帶領下,當年出欄育肥牛200多頭,純收入30多萬元,黃牛育肥取得了成功,為她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富不忘本甘為“孺子牛”
多年以來,黃牛養殖一直是樺甸市二道甸子鎮農民的主導産業,當地的黃牛養殖戶佔農業戶的60%以上,但基本為一家一戶的家庭分散式經營,科技水平低、銷售渠道不暢、經濟效益不高。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發展壯大本地的黃牛産業,2006年下半年,潘淑紅協調成立了二道甸子鎮黃牛養殖協會並擔任副會長一職。在她的積極努力下,協會開始嘗試“龍頭企業+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即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由協會組織協調會員,規範養殖模式、市場定價、上下游市場等因素,形成當地規模化、規範化、集約化的黃牛産業鏈條,從而帶動農戶養殖共同發展的産業模式。
協會成立後,針對以往廣大養殖戶飼養的都是本地架子牛,産肉少、品質差、價格低,難以佔領市場等問題,成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服務部,聘請專家授課,引進德國進口品種,進行本地黃牛改良,併為協會會員提供無償的技術支持。科技改良後,使本地黃牛的産量、質量都顯著提高,經濟效益更是達到原來本地牛的兩倍以上。同時,協會組織黃牛産業大戶,利用靈活暢通的信息網絡,搭建起了黃牛走向市場的橋梁,引導村民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由原始的分散飼養向規模化飼養方式過渡。在潘淑紅的引導和帶動下,在村黨組織的協調下,現在協會會員已達到167人,共建立了3個牧業小區,聯絡、扶持育肥牛大戶76戶,黃牛存欄量達到1.8萬頭,年消耗玉米秸稈1.2萬噸,實現經營性收入2700萬元,戶均增收5萬多元。協會還帶動周邊發展養牛戶576戶,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000多人,僅此一項就增加農民收入8250萬元。全鎮農戶依託黃牛養殖、育肥産業,經濟狀況大為改觀。
如今,作為現任樺甸市二道甸子鎮新風村黨總支書記、金牛飼料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鎮黃牛養殖協會會長、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欣民土特産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這一堆頭銜的潘淑紅在意並努力踐行的,是要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甘為他們科技致富路上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