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要儘快建設,滴灌要儘快鋪設好,還有……”初見劉彥位時,他正在生態農業開發園的施工現場指揮著。戴副眼鏡,滿臉清秀,一副學生模樣,可是談起生態農業開發園的規劃時,他如數家珍。
在生態農業開發園的臨時工作點,八、九個村民正在剝花生種子,北面雜草叢生荒坡地正在被層層規整的梯田取代,陽光下,新栽的10萬株優質蘋果樹亭亭玉立。不遠處的山腰上,幾臺挖掘機還在忙著“開山造田”。
積攢經驗留學生回國當“牛倌”
2008年,正在石家莊42中就讀的劉彥位獲得了到法國留學的機會。“我父親是做生意的,家裏條件很不錯。按照我當時的思路,是想著在法國上大學,然後就留在國外工作。沒想到這次留學,改變了我的人生規劃。”劉彥位説。
在法國留學期間,他住在一位經營農場的居民家。第一次到農場參觀時,現代化的養殖和種植模式,立刻吸引了他。“我國的農牧業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差距,我們主要還是傳統的種植和養殖,國外大部分都是機械化種植和養殖。一個千余頭牛的牛場,只需要三個人管理就行,千余畝的田地,也只需要幾個人。在中國需要的人手至少要多十倍。”劉彥位説,當時他心裏就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依託老家行唐農村的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呢?
隨後,劉彥位利用空閒時間,參觀了一些牧場和農場,了解了很多先進的養殖和種植技術。每一次參觀完,他都會給父親打電話交流,在他的遊説下,父親投資建設了一個養牛場。
2009年,劉彥位有機會考取法國的知名大學,他卻選擇了回國。“我參加成人高考,考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本科,一邊讀書,一邊在父親的養牛場打工。我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學習,努力將自己知道的先進養殖技術運用到實際飼養中。”劉彥位説,他和養牛場的工人一起喂牛、擠牛奶、清理牛舍……
熟悉了牛場的情況後,他建議父親購置了先進的飼養設備和擠奶設備,還開始種植牧草。對於他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進,周圍的人並不看好,“這麼年輕瞎鼓搗啥,還不把他爸的錢給敗光?”
在大家的質疑聲中,改進有了成效。“原來光牛場需要50多名工人,現在牛場加種牧草的一共才30名,節約了成本。奶牛乳房炎發病率從20%降到6%,奶質也提高了。”父親劉記雲説,牛場當年就盈利150萬元,是原來的三倍。
對於這些改變,對他持有懷疑態度的人也感慨地説:“這孩子不僅能受得了罪,管理還不錯,真是讓我們心服口服。”
開始打拼建設生態農業開發園
“在牛場工作是學習和積攢經驗,我的目標是發展現代農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劉彥位説,老家上閆莊鄉一帶多是荒山、荒坡,大部分都沒有被開發和利用,鄉親們“守著金山過苦日子”。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利用家鄉的荒山、荒坡,發展現代種植業。
“城市人節假日喜歡往郊區跑,休閒農業大有作為。”找準定位,2012年7月,劉彥位承包3000畝荒山、荒坡,開始建設生態農業開發園,他準備打造一個集種植、養殖、農産品深加工、餐飲、採摘、垂釣、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農業開發園。
“我們成立了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鄉親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現在已經有9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公司為他們免費提供樹苗、整治荒山、技術指導,有收成後公司以不低於當地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劉彥位説,通過這種“大園區小業主”模式,能將鄉親們的利益與園區利益擰成一股繩, “大園區”依託公司實現高標準、高科技、規模化開發和統一管理服務;“小業主”則可以各顯神通,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種植創造效益。同時,園區還將以循環農業為發展方向,將生態的理念貫穿于各個環節,比如使用牛糞、雞糞等生態肥,樹下種植花生、藥材等。
“俺家40多畝荒坡地流轉到了園區,年前,俺與公司簽訂了合同,每畝地每年1400元,以後每年秋分之前兌付。”上閆莊村村民劉國方高興地説,附近村的村民們都沾了園區的光,有的入股參與園區開發,更多的農民到園區工作,成了“不出門的農民工”。“俺家有100多畝山場一直荒廢著,現在俺與園區簽訂了入社合同,公司免費給俺整理地、提供樹苗。由於果樹種植3到5年才有收益,沒有收益前,俺果樹下間種花生,每畝收入1000元,收益後再按股分紅。”上閆莊村村民劉國軍説,他相信在園區的帶動下,能讓更多鄉鄰從土地裏刨出更多“金子”來。
未來夢想更多大學生到農村創業
“國家號召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我們公司以後的發展也需要更多大學生。廣闊的農村天地是大學生創業的良好舞臺,一方面可以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同時也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劉彥位説,今年他們到河北農業大學招聘了10名大學生,其中有兩名是研究生,希望這些高學歷的人才能給園區建設增加動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投身到農村建設。
今年23歲的劉美娜和24歲的楊元強,兩人都是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如今在園區當農業技術員。“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都願意擠在城市裏,就是找不到好工作也不願回農村。農村對大學生來講,是一個大舞臺。”楊元強憨憨地笑著説,希望以後能學以致用,能夠帶著周邊的農民富裕起來。
“開始我也不太相信他,這麼年輕能行嗎?現在,看看生態農業開發園一步步地興建,前期準備、後期規劃這麼有序,我心服口服。”行唐縣上閆莊鄉程鄉長説。
“以前農民都往外面走,去打工,我相信會有一天,農民會從城裏回到地裏。發展農業也能成為大老闆、CEO。”劉彥位説。
在法國留過學,家境富裕,擁有這樣條件的年輕人,在誰看來都不愁找到一個好工作。可是行唐90後小夥兒劉彥位卻出乎大家想象,他選擇了回國在家鄉發展,從做“牛倌”開始,積攢經驗,繼而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園、成立農業合作社,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他還為大學生提供工作崗位,吸引了多名大學生到廣闊的農村天地發展和創業。
“家鄉也能有作為,土地也能生金磚。” 劉彥位説。
長安區就業局 付為民
農村、農業、農民,一直以來在人們的意識中就是“落後”的代名詞。現如今,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和農民的“泥腿子”形象正在被一代新式的農民所改寫。他們中有像袁隆平一樣終身從事農業研究的老科學家,更有一大批像劉彥位一樣的大學生、研究生和留學生。他們以改變“三農”的落後面貌為己任,把新知識、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融入現代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用“企業模式”經營農業,用“效益標準”衡量投入與産出,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種植和養殖,用“營銷模式”對接産品與市場。
實踐證明“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現代農業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能,更需要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