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隨著速成雞的曝光和禽流感的不斷報道,蔡福濤的養殖事業受到重創。儘管他養殖的雞有著追溯系統,他相信自己的雞肉産品質量過硬,但是在禽流感的陰影下,養殖市場一片蕭條,雞蛋降價、雞苗無人養、雞肉不消費、大量壓庫。
為此,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些和大蔡牧業合作的養殖農戶紛紛找到蔡福濤,要求收購。儘管市場價已經降到每斤2.6元,蔡福濤還是按照最初定合同時每斤5.2元的價格收購,並大量宰殺。他損失慘重。
加上資金週轉不過來,蔡福濤一度發愁得睡不著覺。直到近日央視的一篇報道,稱雞肉可放心食用,49歲的蔡福濤,在他的辦公室內感嘆:“雞”會終於來了。
人物名片:蔡福濤
山東省鄉村之星山東省勞模山東十大財經風雲人物德州市人大代表平原縣政協常委平原縣工商聯副主席山東大蔡牧業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
變中求勝
今天這個世界惟一不變的是變化。做生意的思路、辦企業的理念如果不能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不能針對內部管理的實際進行調整,那麼必然在經營中碰壁,甚至遭遇滑鐵盧之敗。
有勇氣就會有奇跡,有夢想就會了不起,改變被動應戰,選擇主動變革。
蔡福濤的經歷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鑒。當年和蔡福濤一起辦養雞場的,平原縣一共有5家,在市場潮流中,其餘四家由於種種原因慢慢退出了養雞市場,只有他一家發展至今。蔡福濤認為,正是因為他的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變化和有一個不斷創新執著拼搏的信念,才能發展到現在。他舉例説,企業應該在有資金實力,經營管理過硬的前提下,學會多條腿走路,比如蔡福濤建立養殖産業鏈,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再比如,面對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他創新實行了可追溯體系,並承諾假一罰萬……
“做養殖加工企業,兩頭連著百姓,所以我們要用良心負責任的做好我們的企業。” —蔡福濤語錄
半夜捅煙囪 挽救第一批種蛋
時間回到30年前。
1981年,蔡福濤跟隨父親,從西北地區回到老家德州平原縣坊子鄉大蔡村,結束了其在西北的生活。父親曾擔任西北一家農場養雞場的負責人,在養雞方面比較有經驗,回到德州後便開始嘗試養雞。
第一次嘗試差點失敗。1982年春天,蔡福濤正在平原一中讀高中,那時家中使用笨方法孵化小雞:室內有一面空心的墻,通過燒爐子把墻燒熱,使房間內的溫度達到36攝氏度,把種蛋放在攤床上,以保證種蛋的順利孵化。同時還需要不斷的翻弄雞蛋,避免在孵化過程中與蛋殼産生黏連。
一天,父親要到濟南購買種苗,蔡福濤奉命請假回家值班。
可是就是那個晚上,蔡家借錢購進的第一批種蛋,差點全軍覆沒。煙道被堵,爐子無法燒熱“火墻”,室內的溫度漸漸降低,雞蛋涼了下來。蔡福濤急了,淩晨3點,他敲開了鄰居家的門,借來梯子上了房頂,經過一番搗鼓,才順利地將煙囪捅開,爐火重新旺了起來,這批種蛋也順利孵化。
蔡家將孵化出的小雞,賣給了鄉親們,賺了些錢,並將借款還上。
“這是我們家實驗的第一批種蛋,也就是這一次的成功,堅定了我們家繼續從事這一行的決心。”蔡福濤説,這是他創業故事的源頭,但他知道這條路註定充滿艱辛。
起早貪黑 兩年成了萬元戶
1982年,蔡福濤高考落榜後,回到家中和父親一起創辦了平原縣的第一個養雞場。
那時,剛剛改革開放,蔡福濤所在的生産隊實行包産到戶。蔡福濤發現市場上還沒有養雞的,雞蛋雞肉卻有著龐 大的市場需求,他敏銳的意識到這是巨大的商機,他決定辦一家養雞場。
1982年3月15日,蔡福濤揣著從信用社貸來的1000元錢 ,到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購買了500隻雞,開始了養殖生涯。
起步階段異常艱難。為了省錢,到濟南買種蛋,來回180公里,蔡福濤總是騎自行車。為了當天能回來 ,他早上三四點鐘就起床,沿著101公路,到濟南的時候已經是中午11點左右,下午將種蛋裝上自行車,小心翼翼地踏上返程,回到家的時候往往到了半夜12點。
為了培養出更好的禽苗,蔡福濤和表哥決定到北京購買種蛋。那時,蔡福濤租來單排座的貨車,兩個司機和表哥在駕駛室裏坐,而他自己只能坐在貨車車廂內,因為擔心被罰款,車廂被油布罩著,將近10個小時的路程,蔡福濤曾一度透不過氣來。
蔡福濤還有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顧慮,怕背上投機倒把的名聲。也有些人,等著看蔡家父子的熱鬧:“家有萬貫,有毛的不算。哪有靠養雞致富的?”
蔡福濤不管這些,他一心琢磨如何養好他的雞。在地上散養,喂小麥和玉米,沒有飼料,沒法補充動物蛋白。嚴寒的冬天淩晨三四點鐘,他和父親二人,到外貿冷庫,從下水道內撈起動物腸子,然後回家放到鍋內煮熟,再拌到雞食裏。
就這樣,在父子倆的勤勞打理下,養雞場漸漸有了效益。兩年後蔡家就成了萬元戶,並還清了信用社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