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管理區琴棋鄉養鴨能手徐哲的致富之路
12月22日,屈原管理區琴棋鄉新河村村民徐哲的蛋鴨養殖基地裏,“嘎嘎”鴨叫聲此起彼伏,一大群鴨子在水塘裏撲騰翻滾,冬日暖陽下,波光粼粼,群鴨戲水的美景盡收眼底。
徐哲從職高畢業後回家養鴨,憑著自己的聰明、勤奮,贏得了事業上的第一桶金。從1990年開始的養殖之路,到年孵化達到20多萬隻鴨苗的養殖場,再到註冊資金達2000萬元的永康合作社,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呢?徐哲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起了他的創業故事。
1990年,未滿18歲他從山東夏津技術學校學習回來,發現村裏養殖比較落後,沒有雞苗鴨苗繁育這些産業,於是就萌生了發展養鴨的念頭。正好地方上出臺重點培植養殖業發展的政策,為他提供了兩萬元的無息資金貸款。
説幹就幹,徐哲拿著政府扶持的兩萬元和自己所有的積蓄開始了滾雪球式的發展,從小到大,逐漸形成規模。1995年,徐哲首次嘗到創業的甜頭。他在傳統的土坑孵化、自製電燈泡技術條件下,一次性孵出了近7000隻鴨苗,並帶動周邊養殖戶100多戶,那年收入竟達到5萬元,在當時可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一傳十十傳百,養鴨人徐哲逐漸被人熟悉,並冠以“養鴨能手”的稱號。好口碑就是一個活招牌,他的銷售範圍也從汨羅、湘陰等周邊市縣,延伸到湖北、江西、廣東、河南、山東等地。
隨著生意不斷擴大,傳統技術已不能滿足發展現狀,徐哲通過自學和參加勞動局開設的創業技術培訓班,漸漸掌握了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産蛋率、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2002年,他還自己研究孵化設備,由普通孵化到機電孵化,一次性能孵出8000隻鴨苗。2008年又增加到5台孵化機,一台孵化機每次可以孵化出1萬多只鴨苗。
近兩年,他開展成品鴨、種鴨養殖和回收,投入50萬元新建2000平方米的鴨棚,形成從孵化鴨苗再到回收養殖戶成品鴨的一條龍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養殖戶養鴨愁銷路的問題。
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徐哲也曾面臨過前所未有的風險。2012年上半年,因為禽流感的影響,沒人敢進鴨苗,蛋價也跌入谷底,虧了10多萬元。徐哲是那種有苦往肚子裏咽的人,他知道抱怨起不了任何作用,唯有重振旗鼓才能再次看到黎明的曙光。
2012年11月,徐哲發自肺腑地笑了,他的永康家禽養殖合作社正式成立,自己擔任理事長,妻子宋建芳擔任理事,註冊資金達到2000萬元。合作社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鴨舍4棟,採用全自動機電孵化,合作社按照統一供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模式經營,帶動農戶致富。目前,徐哲一年能孵化出20多萬隻鴨苗,銷售10余萬隻成品鴨,年純利達20多萬元,走上了真正的富裕之路。
一花獨放不是春,一人致富不算富。這是徐哲時常挂在嘴邊的口頭禪。岳陽縣養殖戶周宏在徐哲的幫扶下,由貧窮奔向了小康,養殖規模達到年繁殖2000隻蛋鴨、2000隻小鴨,年收入近10萬元。附近的養殖戶更是受益匪淺,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400多戶養鴨,每年戶均增收2萬多元,還帶動700人就業。同村的劉毅、徐坤、張傑等人,一説起徐哲就點頭稱讚,很是感激:“搭幫徐哲,現在我們家裏都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