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煦暖余暉在福安灣塢深安村的灘塗地裏灑下滿眼金黃。
11月7日下午5時許,當彈涂魚養殖專業戶劉光樂剛把一天收穫的彈涂魚搬到岸邊,霞浦城關陳伏德海鮮行的收購車便如約而至。
“54斤!”過秤、裝運,陳老闆和夥計輕車熟路。誇起劉光樂養殖的彈涂魚,陳老闆更是直豎大拇指:“個頭大,質量好,已是十幾年的老客戶了!”
客戶的稱道、市場的肯定,這背後是劉光樂日積月累摸索、實踐的科技牧海之路。
深安村地處閩東沿海,活躍于灘塗上的彈涂魚,在這裡並不鮮見。但專門養殖、以此增收,多年之前,在村裏還是個空白。2000年時,曾有外地人進村租地,從霞浦引種養殖彈涂魚,效益不菲。
“外地人能養殖,我們也可以!”看在眼裏,2002年劉光樂與親友聯手,請來技術工人,發展彈涂魚養殖10多畝,並大獲成功:每斤市場收購80元,每畝收效可達8000多元。
初戰告捷,劉光樂自信爆棚,滿以為“彈涂魚養殖就這樣了,都會了”。第二年,他便將面積擴大至100多畝。沒想,問題接踵而至——養得好好的彈涂魚突然病怏怏地,還死了不少。請教專家,買來鹽度檢測設備一測,才發現原來是田裏水分的鹽度太高,導致彈涂魚不適。這一折騰,驚出了劉光樂一身冷汗:“搞養殖馬虎不得,哪怕是一點點技術摸不透,都將影響到産量、質量!”此後,他買養殖書籍、討教養殖工人、拜師水産專家、參加各種培訓班,扎紮實實學起了彈涂魚養殖技術,並結合實踐,點滴積累。
在劉光樂家裏,“2008年度福安市先進村級農民漁技員”、“福安市第二屆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獎狀及參訓證書貼滿了墻壁。在他看來,這些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份份激勵。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劉光樂從一位彈涂魚養殖的“門外漢”磨礪成為了知名一方的“土專家”。
“彈涂魚養殖,水分鹽度在7至20度之間最適宜;放苗數量,每畝控制在3000至3300隻為佳;有機肥與生物肥搭配使用,可提高抗病率……”從育苗到養殖、管理、收成,至今劉光樂已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技術,養殖地點也從灘塗拓展至稻田。首開彈涂魚微耕機養殖先河,更是讓他名聲大震。
劉光樂告訴記者,彈涂魚善於在田地中挖洞造穴,鑽得又深,人一靠近便鑽得無影無蹤,特別是在收成時,捕捉效率低。曾有人提出用鋤頭來翻土犁地,但擔心會鋤傷彈涂魚而作罷。2006年,當劉光樂正尋思著如何破解這一養殖難題時,聽説市區一農機店正好有一台微耕機,便先買了回來。
“平時農田中常見的耕作機械,型號相對較大,微耕機用得少,買的人也少。但運用在彈涂魚養殖地中,誰都沒試過。”劉光樂説。根據彈涂魚養殖田地特點,隨後他對微耕機犁片進行改造,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最終摸索出了一台契合養殖實際的微耕機及技術要點。耕作時,不僅不會誤傷彈涂魚,還大大提高了勞作效益,一改傳統彈涂魚養殖“規模小、産量少、效率低”的困局。
消息一齣,全村轟動。整整十天,村裏村外甚至周邊縣的彈涂魚養殖戶一撥接一撥前來觀摩討教,農機市場微耕機被買斷。
回味著當年的創新之舉,劉光樂滿臉自豪。正是靠著念活、念好這些“科技經”,劉光樂的彈涂魚養殖增收路越走越寬暢,每年收益達十多萬元。
令人更為感嘆的是,富了,劉光樂沒有忘記鄰里鄉親,他成立水産無公害生産服務部,免費為給養殖戶提供彈涂魚養殖技術諮詢服務。2009年,他又&&組建鼎盛水産養殖合作社,帶動110多名養殖戶發展彈涂魚養殖800多畝,畝均收入四五千元。今年他還極力奔走,為合作社社員們爭取下了100萬元貸款,幫助養殖戶們擴大生産。
抱團創業,科技興海,一個增收致富産業正在深安漁村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