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區柏林鎮興農村10社與8社管轄區域重疊地帶,有一條1000余米長的索道。你知道這條索道是用來做什麼的嗎?如果筆者告訴你,這是村民老梅專門修來為自己牛場的牛送食物的,你會不會覺得很稀奇呢?
筆者談到的老梅,原名梅元森,是興農村的一名養牛大戶,老梅家的牛,不是在田間散養,也不是在自家的牛欄裏,而是海拔高度相差500-600米,名叫團山堡的山坡上“行走”,地勢如此崎嶇陡峭,給牛送食,還會增加運輸成本,降低梅家牛肉的競爭力,怎麼辦呢?
愛琢磨的老梅想了一個辦法,他在坡底和坡頂之間,弄了一條索道,挂上一個纜車在1000多米的索道上穿行,把小牛的食物或其他物資,切割成多段式,在山間設了中轉站分流,如此,以前每運送百斤飼料要花成本30元,現在僅需10元。
不過,這樣的投入是需要勇氣的。2011年投資修建纜車開始,老梅的同友羊養殖場,僅纜車一項就花費5萬元。還好付出終有收穫,2011年—2012年期間,由於如此獨特的養殖方式,他的牛在高地放養,而且還採用環保喂養方式,他每天給牛吃的是酒糟、玉米粉、米糠、青草等,從來不用飼料添加劑。老梅説,這樣喂養,産出牛才能肉質鮮美,健康生態。城裏已有多家火鍋店,特色牛肉館訂購他家的牛肉,他平均每年能賣出肉牛30余頭,除開各類花銷,每頭平均凈賺2000多元。
筆者好奇地是,在如此豐碩的回報背後,老梅在創業前期肯定也會遇到的很多困難,如流動資金不足,像買種牛,修纜車道,建養牛場,拉牛食等資金耗費大的項目就很多,這些問題,他是怎樣解決呢?
老梅介紹,這個問題能緩解也是一次偶然,一天他在柏林趕場,看到柏林鎮的鄉鎮幹部在發惠民政策宣傳手冊,他接過一本一看,上面宣傳如果成立養殖業微企,政府會給予適當的補貼。於是,一回到家,他立馬給養殖場申請了微企,投資養了40余頭牛,獲得了3.28萬元的補助。
截至目前,老梅家的同友養殖場已發展到50頭牛,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總投資達5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