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從鴨司令到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四萬鴨農的華麗轉身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31日 07:24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麗水電視臺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曾經的縉雲4萬鴨農“闖天下”,到如今5萬南美白對蝦養殖戶進“兩廣”。近幾年來浙江麗水市縉雲縣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在廣東、廣西形成了“村帶村、鄰帶鄰”的養蝦創業集聚效應,每年創造出近50億元漁業産值的大産業,而在南美白對蝦養殖戶中最多的就是曾經的縉雲四萬鴨農,他們是如何華麗轉身,走上南美白對蝦養殖之路的,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走進這些蝦老闆。

  一大早,吳偉通就起床了,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南美白對蝦喂食。

  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吳偉通:早上一般六點起床,蝦塘裏逛一圈,就準備搞飼料,準備喂蝦 。

  從2010年到廣西養蝦,至今吳偉通已經在廣西養了3年的蝦,吳偉通説自己是趕上好時機了。

  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吳偉通:第一年就賺了十幾萬,這兩年蝦價好,第一年出來(蝦價)都還便宜,現在(蝦價)都翻了一番了。

  吳偉通可以説是一個幸運兒,養蝦三年都是年年賺錢,而縉雲縣新建鎮的樓建友,2004年到廣西養蝦,居然連連虧了五年。直到2009年,樓建友的蝦塘終於獲得了豐收,一年就還了所有的債。

  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樓建友:那個時候出來沒什麼技術,09年後合作社搞起來,年年都有錢賺。

  據了解,2008年4月,廣西縉雲商會成立。同時,為促進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又先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由於解決了産供銷的平臺,理順了當地政府和村民的關係,縉雲人在廣西的對蝦養殖業逐步步入了正軌。

  廣西縉雲商會會長 徐偉龍:我們合作社現在基本上能做到一條龍,從源頭到生産過程的原材料、再到産品的銷售,合作社接下去,這個冷凍廠上去是最後的一個終端,上去以後,能夠直接銷售給國內外的任何一個商家

  徐偉龍告訴我們,冷凍廠建成後,國內的各地經銷商就可以直接到他們這進貨,僅此一項就可以為蝦農每斤提高3-4元的利潤。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縉雲縣在廣東廣西等地養殖對蝦的蝦農有近5萬人,蝦農可收入35億元。是縉雲的“五大産業”。那是不是人人都適合養蝦呢?請明天繼續關注《五萬蝦農進“兩廣”》:《養蝦有風險 切莫盲目跟風》。

  昨天我們報道了縉雲近五萬蝦農在兩廣養殖對蝦形成效應的報道,看完報道之後的你,或許也有種衝動想去養蝦發財,但記者才採訪中發現養蝦絕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在廣東養殖南美白對蝦已10多年的陳永紅深有感觸。他説,同養鴨養魚不一樣,除了要勤勞吃苦,養蝦技術性也很高,同時,在廣東和廣西兩個地方,同樣是養蝦,但卻需要不一樣的要求。

  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陳永紅:廣西的蝦塘普遍鹹度高一點,廣東的蝦塘它基本上是農田改造的,農田改造之後,它就淡水偏多,它就形成一個兩極化,就是廣東和廣西,雨水多的天氣,因為廣東(鹹)度太淡了,再加上雨水多,它養殖成功率就低,廣西反而好了。

  除了地點,養殖南美白對蝦還涉及到天氣、飼料、藥品、蝦苗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多的原因也是導致很多初來的養蝦人虧本的緣由。

  南美白對蝦養殖戶 陳永紅:養蝦出現了一個兩極化,有些人賺錢很賺錢,一直都賺,有的人虧本,在外面養了七八年他還是虧,他很多東西接受不了。

  今年養殖南美白對蝦形勢較好的廣西,據不完全統計,虧本的在30%左右,別看30%的比例好像不高,這實際的數字卻是有五六千人。

  廣西縉雲商會會長劉偉龍也提醒大家,養蝦有風險,切莫盲目跟風。

  廣西縉雲商會會長 劉偉龍:基本上,養蝦這個行業沒有像傳説中的那麼神奇,這是我給他們的第一句話,第二句話是佔的風險比較大,在家裏有正當的職業,還是在家裏維持比較好,不要一窩蜂上。

  曾經的4萬鴨農“闖天下”,到如今5萬蝦農進“兩廣”,勤勞的縉雲人通過了艱苦創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在這裡,我們衷心的祝願這群可敬的“海邊的拓荒人”再創輝煌。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科技苑
  • 鄉土
  • 聚焦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