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青海“柴杞”小果子成為大産業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25日 15:04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柴達木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到格爾木市,再到都蘭縣,—路驅馳在天高地闊、遠山連綿的柴達木盆地腹地,行經之地,除了荒漠、戈壁、鹽灘、草地,還有樹木蔥蘢、田疇阡陌的綠洲。在海西州農科所試驗轉化基地、格爾木市大格勒鄉、青海省諾木洪農場、都蘭縣小夏灘村,駐留之所,動輒成方連片、綠葉紅果偎依的枸杞叢林,正濃筆重墨書寫著柴達木枸杞跨越發展的新篇章。

  2008年至今,在“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態立省”戰略下,海西州枸杞從零星種植躍進到30多萬畝,成為寧夏之後全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區。而伴隨枸杞種植規模化、規範化和産業化的迅猛發展,柴達木枸杞也以其優良品質在國內外市場叫響。

  自然稟賦得天獨厚

  海西州農科所枸杞試驗轉化基地位於德令哈市郊外,150畝枸杞種植示範田與附近農戶數千畝枸杞田,地頭相接連片。此時正值“第四茬”採摘,新鮮的枸杞果平鋪在網底盛具中晾曬,曬場滿目紅彤彤。由此放眼遠望,依紅偎翠的枸杞樹、茂密挺拔的白楊林、羊群散漫的淺草地,依次鋪陳到遠處山坡,極目處更有雪山之巔與藍天白雲相映。

  在海西州採訪時,柴達木盆地的早晚間已秋涼襲人,而在白天仍是驕陽似火,紫外線分外強烈。這裡日照充分,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在海西州農科所所長、研究員任剛看來,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正是高品質枸杞“不可多得”的先天條件。

  “枸杞喜溫耐旱,溫差大也有利於蛋白質和糖類的積累”,摘下成熟飽滿的果子品嘗,任剛不無炫耀地展示,“這是我們選育成功的柴杞1號,另外還有2號、3號,都是果大肉厚,達到貢果級別的佔70%,合著100到130粒重50克。“其中,柴杞1、2號以制幹為主,制幹比達3:1,領先其他品種;柴杞3號屬水果型,皮薄、汁多、味甜,單果就重達4克”。

  在當地,枸杞病蟲害很少,“氣候乾燥、紫外線照射就幫了大忙”。

  這裡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發量大過10幾倍。“灌溉用水都是純凈的雪山融水,絕對純凈無污染”。

  柴達木盆地農地土質也非常適合枸杞生長。“都是沙性土壤,透氣性好,便於地溫

  提高,因此枸杞根係發達,植株生長快,抗病能力也強”。

  “土壤還富含鉀、氮等成分,經檢測,柴達木枸杞黃酮、總糖、多糖、氨基酸總量都比其他産區明顯提高”。

  任剛還提到柴達木枸杞用地的“歷史清白”。農地大都開發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期種植青稞、春小麥和油菜“老三樣”,一直是傳統技術耕作,沒有農藥殘留,沒有工業污染源,不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

  柴達木盆地枸杞“得天獨厚”,同樣讓青海省諾木洪農場副場長張冬生由衷驕傲。“柴達木是枸杞原産地之一,農場周邊就發現了14種原生枸杞,其中一種珍稀野生黑枸杞,藥用價值遠超其他品種”。

  在農場上千畝的枸杞試驗田中,兩株兩人多高、格外粗壯繁茂的枸杞樹十分顯眼,樹周鐵柵欄上還係滿了黃白色哈達。張冬生介紹,這兩株枸杞樹經專家鑒定,樹齡都在300年以上。

  地處柴達木盆地南部,有“戈壁綠洲”美譽的諾木洪農場擁有75000畝耕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人工馴化、種植枸杞,但當時因循“以糧為綱”觀念,規模不過數百畝。近年來,隨著調整産業結構步伐,枸杞種植迅速擴大到6萬多畝,年産值達6億多元,成長為農場支柱産業,被譽為“全國最大集中連片枸杞産區”。

  規範種植科技護航

  在柴達木枸杞産業採訪中,“綠色”、“有機”、“無公害”、“零農殘”是當地人常念叨的熱詞。海西州農牧局局長劉國順表示,“自然稟賦是我們的優勢,從枸杞産業發展起步,我們就強調,一定要堅持打造綠色品牌,走高端産品路線,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

  推動枸杞産業綠色發展,農林科研機構責無旁貸。海西州農科所所長任剛語重心長——“科技要為生産服務,對問題要保持敏銳,超前去做”。

  十年前,農科所枸杞試驗轉化基地就開始著手馴化、雜交枸杞新品種,並因地制宜探索“柴杞”標準化種植技術,形成了一系列種植標準和規範。

  病蟲害防治是重中之重。柴達木枸杞病蟲害主要是蚜蟲、螨蟲以及白粉病。每年枸杞開園之初,松土作業採用淺翻技術,消除寄生蟲隱患,並修剪清除蟲病殘枝,施用石灰水製劑防止蟲害。除石灰水礦物源農藥,還經嚴格篩選,推廣使用植物源生物農藥藜蘆鹼,其中成分可為枸杞在生長中吸收轉化,實現農藥“零殘留”。為枸杞施肥培壯,農科所研製出配方綠色有機肥料,加以推廣應用。

  每年采收季一過,再次施用礦物類農藥石灰水等。

  針對柴達木枸杞生長期較短,采收輪次少的情況,科研人員創新枸杞修剪技術,設計合理樹型,使枸杞挂果從7月20號提前到7月10號到15號,並促進枸杞速生,增加了一輪次採摘。

  栽植、修剪、施肥、灌溉、除草、病蟲害防治、採摘、制幹、儲藏,一系列規範化種植技術的制定推廣,為柴達木枸杞種植規模化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高效節水枸杞標準化種植基地的萬畝枸杞田,就是光彩奪目的一幀寫照。

  這裡建有佔地數畝的綠色有機肥料發酵池,零農殘病蟲害防治藥物採用達百分之百,均為1.5B3米大行距栽植,全程實現機械化施肥。並引進先進節水灌溉技術,鋪設了總長近40萬米的滴灌管道。尤值稱道的是,經權威機構認證,“基地枸杞110項檢驗指標符合有機産品的質量要求”。

  而在格爾木市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枸杞産業開發也頻頻出彩。該公司建成有機枸杞種植示範基地1400畝,農戶合作基地5300畝。枸杞乾果産品先後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有機轉換産品認證,以及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BCS有機認證。産品遠銷歐美和亞洲地區,出口單價連續4年全國最高,成為“柴杞”高端品牌的代表。

  做大做強産業品牌

  在傳統的農牧區推廣發展枸杞種植,面對的有農戶耕種觀念和習慣問題,更有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難關。

  海西州農牧局副局長、州枸杞産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新建對此頗多感受,“改種枸杞,從頭幹起,頭兩年沒效益,老百姓擔心怕風險”。

  針對枸杞産業起步階段的問題和困難,海西州在科學調研和充分論證基礎上,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人,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對枸杞種植戶,由政府出資提供優質種苗,並給予一定生活補貼。村幹部們被動員起來,率先在耕地裏栽上枸杞苗。事實上,這些枸杞種植戶也都成為最早發家的一批人。當初抵觸、觀望的農戶眼見為實,都開始大種枸杞。州政府主導成立了海西州枸杞産業協會,由李新建領銜會長,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專門部門強化專業化服務,上接市場,下連農戶,搭建起生産和銷售的橋梁。

  同時,政府打出推行“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發展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基地”,建立“政府十企業十仲介十農戶”的標準化生産推進模式,構建柴達木枸杞信息網絡平臺,大力宣傳推介枸杞品牌等一系列“組合拳”,提升産業發展支撐水平。

  為嚴格枸杞質量安全監管,海西州出臺了《關於綠色食品枸杞生産中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及食品添加劑的意見》、《柴達木綠色枸杞生産技術規程》等,並在格爾木市啟動建設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通過資金扶持引導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潔凈化晾曬、綠色食品認證管理等。

  僅在格爾木市,2008年至今,當地政府為枸杞種植戶發放種植補貼、購置種苗,投人資金就達2800多萬元。舉辦枸杞種植技術培訓班164期,7000多人獲益。2013年,該市枸杞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到4.1萬畝,其中耕地轉化2.9萬畝。

  到目前,海西州枸杞種植總面積達逾30萬畝,提前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2012年枸杞乾果産量達2.6萬噸,産值超10億元,佔農牧業總産值的37.7%。李新建介紹,今年進人盛果期的枸杞有22萬畝,産量預計可達萬噸,乾果産值同比增加50%。

  在“柴杞”品牌戰略引導下,海西州枸杞産業“林下經濟”和精深加工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枸杞蜜、枸杞雞、枸杞羊等多種林下産業,枸杞新産品則開發出籽油、濃縮汁、乾粉、果酒、泡騰片等20多種。在格爾木、諾木洪、德令哈建成3個制幹基地,引進培育枸杞種植加工企業32家,建成濃縮汁生産、保鮮、色選生産線9條。諾木洪枸杞交易市場已投人使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場開工建設。

  而今,不僅有全國各地枸杞工商業者赴會海西州“淘金”,在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和農産品商展現場,也活躍著海西人的身影,“柴杞”已成為海西州一張靚麗“名片”。

  綜合效益昭示未來

  去往格爾木市區80多公里之外的大格勒鄉,從國道拐進鄉村柏油路,成片的枸杞林在附近戈壁荒漠的映襯下,愈發蔥蘢紅艷。步人正值盛果期的查那村枸杞“林海”,大格勒鄉副鄉長莊超的介紹,更顯自信:“全鄉9400畝耕地,種植枸杞7000多畝,即將轉化的有1200多畝,是名副其實的專業示範鄉”。

  2007年,大格勒鄉啟動枸杞戰略。查那村支書韓振雲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241畝“試驗田”敲開了機遇之門。第二年枸杞種植迅速在全鄉鋪開。青海康普、格爾木源鑫堂、格爾木億林三家龍頭企業進駐該鄉,與合作社、農戶對接,建立起産業發展共同體。去年全鄉人均收人達2.5萬元。

  查那村民厙廣成是第一批枸杞種植戶,6年前他把22畝青稞地全部改種枸杞,“原來種青稞一畝地毛收人1000來塊,現在種枸杞一畝能到1萬多塊錢”。

  枸杞採摘期只有70來天,需要雇傭大量人手,厙廣成家22畝枸杞,今年乾果畝産近400公斤,毛收人30萬元,採摘就要花掉七八萬元。

  正在枸杞林間埋頭采摘的10多名婦女,來自四川雅安,有老鄉經紀人簽約帶來。“平均每天能收人100多,手快可能拿到200元”,這位經紀人説。

  莊超推算,按照兩畝地用工一人計算,全鄉雇工達到四千人。

  海西州農牧局副局長李新建認為,這是枸杞産業發展帶來的綜合效益。“全州枸杞採摘用工去年達5.4萬人,收人達4億元,解決了社會富餘勞動力的就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此外,枸杞耐乾旱,用水量比小麥等少一半,加上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全州30萬畝枸杞的節水效益十分可觀。“還有生態效益”,枸杞是多年生多枝灌木,根係發達,防風固沙功能遠超一般農作物。而且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整體折算經濟價值也很巨大。枸杞産業的綜合效益,在都蘭縣最為偏遠的小夏灘村也有著生動體現。小夏灘村是一個回族移民新村。10年前,73戶村民從海東市遷移而來。“這裡風沙太大,種點青稞、菜籽,風一來,連種子帶肥料都刮跑了”,村支書馬哈乃爾回憶,“七八成勞力不得不出外打工,家家戶戶都吃政府救濟糧”。5年前,馬哈乃爾一門心思&&種枸杞,終於帶領村民打了翻身仗。“全村有4000畝地,其中3200畝種上枸杞,去年人均純收人達到1.8萬元”。“風沙小了,收人高了,離開的人都回來了”。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了小汽車。

  展望未來,海西州農牧局局長劉國順滿懷期待:海西州將保持“柴杞”品質作為産業發展生命線,堅持走“標準化、精細化、有機化、高端化”路線,在柴達木盆地建成全國最大有機枸杞生産基地。

熱詞:

  • 柴杞
  • 諾木洪農場
  • 氨基酸總量
  • 源鑫
  • 樹經
  • 統防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