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三農新聞 >

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政策實施回眸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24日 11:0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業部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抓住了重點區域、重點時期的重點技術,就能保證80%的年景有好收成。

  農業生産是自然再生産的過程,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受病蟲危害的風險高,收成一半“看老天”。然而,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統計,與上一個十年相比,這十年災害對糧食産量的影響大約減少1/3。災害影響減小,既是因為近十年氣象條件對糧食生産總體有利,也與冬小麥“一噴三防”、東北水稻大棚育秧和抗旱“坐水種”、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等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密不可分。

  今年,陜西遭遇冬春連旱和吸漿蟲大爆發,但據陜西省農業廳對西安、渭南、咸陽、寶雞等市14個小麥主産縣區的考察,“一噴三防”實施區域小麥農藝性狀明顯優於對照田,單産提高7%,相當於每畝增産小麥30公斤。

  東北地區“十年九春旱”,加之都是一季作物,生長期有限,因此非常看重春播一次拿全苗,有“見苗七分喜”的説法。據黑龍江省農委調度,2012年“坐水種”的玉米較不“坐水種”地塊平均提早出苗5~7天。

  南方早稻育秧期間易遭受低溫、陰雨、乾旱等自然災害,生産茬口緊的矛盾十分突出。2011年以來,湖南省大力推廣集中育秧技術,早稻收穫期比往年提前4~5天。

  “我國糧食主産區集中于松嫩和三江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區,這三大區域糧食總産佔全國的70%~80%,其中松嫩和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大豆主要面臨春旱、早霜及低溫冷害的威脅,黃淮海平原冬小麥的主要氣象威脅是春旱和秋旱,而長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的水稻生産則容易遭遇低溫寡照、洪澇、颱風和寒露風侵襲。”梅旭榮認為,只要抓住了重點區域、重點時期的重點技術,就能保證80%的年景有好收成。

  從2010年小麥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種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補貼開始,中央財政的農業補貼從“聯地補貼”向“聯技補貼”轉變,以期讓政策落點更精準,導向更明確。

  2012年,中央財政首次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政策,對冬小麥“一噴三防”、東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種”、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6項關鍵技術實施補助。

  今年,中央財政冬小麥“一噴三防”技術補助政策對全國3.4億畝冬小麥實施補助全覆蓋;安排10億元支持東北秋糧和南方水稻産區綜合施肥促早熟;安排12億元資金支持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和農作物災後改種補種。

  糧食總産全國第一的黑龍江省農委種植業處副處長王春海提供了一組數字:今年該省遭遇罕見低溫春澇,促早熟技術有效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農作物籽粒充實度,按平均增産5%計算,全省因此增加糧食産量22億斤。

  補助政策,讓關鍵技術從文件上、口號上真正落到了實際生産上。

  關鍵技術對於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的作用十分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涉及的技術並不是新技術。“這些技術都是‘吹糠見米'的成熟技術,不少地方和農民也習慣於採用,但多在示範層面或者局部地區,政策出臺前,推廣面積並不大。”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所長萬建民指出,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補助資金,推動了這些技術的落實到位。

  據農業部調度,2012年,全國11個小麥主産省“一噴三防”面積3.22億畝,比上年增加2億畝;東北玉米抗旱“坐水種”9700萬畝,比上年增加3600萬畝;南方早稻集中育秧10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倍;西南玉米覆膜36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750萬畝;油菜“一促四防”1300萬畝,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

  乾旱和積溫不足是制約雲南糧食生産的突出制約因素。通過地膜覆蓋技術,該省玉米種植海拔上限可從2300米提高到2500米,提前播種15天,增産15%~20%左右。雲南從1985年前後開始推廣這一技術,但受制于農民投入能力,推廣速度緩慢。從2010年開始,中央財政連續3年對西南地區實施玉米覆膜補助,雲南是這項補助政策實施的重點省份,累計補助面積3200萬畝,約佔補助總額的1/3。“政策的引導作用非常大,成本降低再加上增産效果,每畝20元補貼創造的經濟價值要超過200元。”雲南省昭通市朝陽區松杉村孟書記説。今年,雲南基本實現了玉米覆膜技術的普及。

  “關鍵技術補助,讓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從文件上、口號上真正落到了實際生産上。”湖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調研員周開平不由感慨。

  關鍵技術補助政策讓地方抓糧找到了“落點”。據統計,2012年項目省省級財政安排配套資金約13億元,江蘇、安徽、浙江等非項目省也自籌資金2.98億元推廣集中育秧技術。在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補助政策實施過程中,黑龍江省財政投資為440個稻瘟病監測點配備了田間自動調查儀,並舉辦11個調查員培訓班,完善了病情蟲情監測網絡。

  關鍵技術補助政策讓農技推廣找到了“載體”。和良種補貼等“四補貼”相比,關鍵技術補助強調以物化補助為主,技術要點跟著物資一同進村下田。今年,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農民許學春説:“農業服務中心給村裏每人都發了明白紙,區電視臺每天3次宣傳小麥穗期病蟲防治技術,廣播天天宣傳什麼時間要打藥、如何打藥以及1畝地要打多少藥,農技人員也天天在田間地頭指導查看。”

  關鍵技術補助政策讓專業化服務找到了“合同”。山東省棗莊市鎮鄉村組按照每畝3~10元的標準對專業化統防統治作業費進行補貼,2012年專業化防治組織作業面積達到64.32萬畝,佔全市統一噴防面積的51.7%。該市級翔植保合作社負責人黃勝利坦言:“以前合作社的業務量很少,只夠基本運轉,有了‘一噴三防',業務量很大,每天都忙不過來。”

  關鍵技術補助政策讓糧食生産增效找到了“出路”。浙江今年將育秧主體規模從單季大田面積300畝以上調整為單季大田面積100畝以上,同時對為散戶代育秧和水稻集中育秧整村推進的予以重點傾斜,推動集中育秧補助面積從108.47萬畝增至195.8萬畝,使水稻育秧向專業化、基地化、設施化和産業化方向發展。

  每畝5元的藥劑發下去了,每畝10元的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費從哪兒找?

  通過財政補助推動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是世界各國保護農業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關鍵技術補助政策的實施,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由過去的‘聯地計補'普惠型向‘聯地計補'普惠型和‘聯技計補'效益型相結合轉變。經過2年的實踐,其效果有目共睹,但在項目實施中也暴露出政策出臺偏晚、補助標準偏低、技術配套不全等問題,對此,部分專家和基層農業工作者提出了他們的思考和建議。

  資金下達再早一點

  關鍵技術農時要求高,比如東北水稻大棚育秧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在2月底到3月份,小麥“一噴三防”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農時一般只有20天左右,一旦耽誤,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從近兩年的實施情況來看,資金下撥相對較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進度和實施效果。”陜西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劉守峰説,補貼資金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區各級財政逐級下撥,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縣區項目方案制定、招標、組織貨源、分發物資、農民噴施也需要一段時間,資金下達晚,實施時間就非常緊張。

  今年補助政策下達前,安徽省下發了關於做好小麥“一噴三防”補助政策實施工作的預通知,為政策實施爭取主動,然而預招標也使地方農業部門承擔了巨大的違約風險。“資金應該提前下撥,給各地充足時間去落實。”安徽省農委種植業局局長牛運生建議。

  政策出臺偏晚,同樣影響到企業的採購、生産和供貨。政策資金不下達,企業不敢貿然採購原料,而集中採購又會遭遇漲價和短缺“兩難”困境。高郵市界首鎮一家多酮中標企業負責人就反映:“招標價格低於市場價格8%左右,本身利潤就極低,再加上原料漲價,還要履約在短時間內供貨,企業只能購買高價原料,並且滿負荷運轉,成本明顯增加。”

  梅旭榮認為,大多數災害的發生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因此防災減災的關鍵不僅要從應急角度去考慮減災、救災,而且應該將防災措施常態化。像東北地區“十年九春旱”,東北地區春旱、長江中下游春季低溫寡照等氣象情況發生幾率都很大,有必要將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技術補助政策常態化。

  補助範圍再大一點

  黑龍江省今年實施促早熟面積9968.3萬畝(次),比國家下達指標增加4568萬畝。“我們按照要求壓減兌付面積,但群眾的思想工作很難做通,認為同是促早熟卻得不到補助不合理。”王春海説,這給補助資金兌付和藥劑下襬帶來較大壓力。

  同樣的問題在關鍵技術補助政策實施中並不罕見。今年,浙江省開展全程專業化統防統治340萬畝,中央財政補助面積只有160萬畝;山東省(不含青島)小麥實際種植面積5890萬畝,中央財政小麥“一噴三防”補助面積為5060萬畝;江蘇省“一噴三防”補助政策覆蓋面積3200萬畝,約佔小麥實際種植面積的80%。

  “拿‘一噴三防'來説,5元錢與全覆蓋的要求在實施中有衝突。”牛運生算過一筆賬,安徽去年秋播小麥良種補貼面積4800萬畝,而中央財政“一噴三防”補助面積只有3600萬畝,“如果每畝補5元,只能補3600萬畝;如果全覆蓋,每畝只能補3.76元”。無奈之下,安徽將補助資金全部用於沿淮、淮北小麥主産區,實現了35個小麥主産縣3634萬畝麥田全覆蓋。

  覆蓋面有限,不只是個面積概念。雲南省不少項目縣農業部門反映,玉米和馬鈴薯都是當地主要糧食作物,但中央覆膜補助只補玉米不補馬鈴薯,群眾意見很大。

  “由於政府在採購藥肥時,需兼顧價格和效果,可選擇的藥肥種類不多。”在對山東冬小麥“一噴三防”補助政策實施情況的調查中,農戶普遍反映,目前補助金額下藥肥檔次不高,防治效果一般,實際後期管理若要達到理想效果,仍需購買5~10元的藥肥。

  小麥‘一噴三防'每畝需燃油、用工等費用10元以上,5元/畝的補助標準太低。”四川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梁南山認為,除物化補助外,還應增加作業補助。

  主體培育再快一點

  2012年,浙江省諸暨市集中育秧面積達到8.7萬畝,約佔水稻面積的15%,而麗水市各縣集中育秧面積一般只有2000~3000畝,最少的縣只有170畝。分析原因,浙江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局副局長潘慧峰認為:“集中育秧比重較低的地區,缺少服務主體,政策推廣難度也較大。”

  在項目實施中,不少項目省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補貼政策組織實施的主體。與農戶分散實施相比,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加速技術推廣,也有利於提高技術到位率。

  據甘肅省農業部門測算,與農戶分散防治相比,專業化防治區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0%~15%;專業化防治隊每人每天可噴防20畝以上,防治效率提高6~8倍;同等防效下,專業化防治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以上。

  山西省今年選擇10個植保服務組織,每個服務組織安排經費10萬元,組織開展統一噴防20萬畝,效果很好,但“如果要農戶交錢,農戶積極性不高,有的就自己噴了”。

  陜西省農業廳對小麥專業化統防統治的調研結果顯示,“藥品+作業費”在15元以下農民才能普遍接受,而除去中央財政每畝5元的物化補貼,目前人工作業費用每畝最低10元,算下來專業化防治組織沒有任何利潤甚至還要倒貼,積極性受影響。

  “重大病蟲害防控,每畝5元的藥劑發下去了,每畝10元的統防統治服務費從哪兒找?”牛運生説,找農民要錢很難要來,而且找機手也越來越難,農民寧可每天100元到鎮上打工也不願意掙200元去打藥。

  “技術性補貼的特點是帶動關鍵技術的全面實施,提高糧食單産,與普惠性質的補貼有本質區別。”劉守峰認為,在實施關鍵技術補貼時要和當地糧食生産主體相對應,向種糧大戶、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傾斜,增加專業化組織作業補貼。

  各項配套再齊一點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糧食生産越來越向種糧大戶和專業化服務組織集中,他們對關鍵技術的需求強烈,但隨著作業面積的擴大,能力的不健全日益凸顯。

  “因為噴藥機械使用頻率低,農戶購買先進藥械的意願不強,加上1台裝滿藥的彌霧機重約40公斤,農民背不動或者不願背,就倒回頭去用小噴霧器。”陳繼光十分擔憂,“防控能力嚴重不足,遇到大面積突發災害,短時間內難以完成防控任務。”他認為,增強專業化防治防控能力,這是讓關鍵技術補助政策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施藥機械‘跑冒滴漏'嚴重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機手用藥不規範也會使補助效果打折扣。”潘慧峰建議進一步拓寬補助範圍,滿足種糧大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對先進藥械的迫切要求,同時適當安排推進項目實施的培訓經費。

  此外,物化補助需要基層政府承擔從招標、評審、檢測、驗收、宣傳到物資運輸、發放、噴防等大量具體工作,每個環節都均有費用支出,由於政策本身沒有配套工作經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縣鄉村財政負擔。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謝家灣鄉農技站站長盧元林介紹説,冬小麥“一噴三防”的驗收,登記造冊就需要6份分別在縣農業局、財政局、信用社、服務組織及鄉、村留存,謝家灣鄉共22900戶農戶,打印機打印一次花名冊就打壞了,買來20箱打印紙沒幾天就用完了。

  對此,基層農業部門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長此以往,地方政府可能傾向於將物化補助逐漸轉變為現金補助,技物結合對穩産增收、農技推廣、提高農戶科技意識等方面的積極效果將難以持續。”

熱詞:

  • 一噴三防
  • 穩産
  • 籽粒充實度
  • 富農政策
  • 蟲情監測
  • 防災減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