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江蘇寶應縣王海岸從打工仔到農場主 踏上“圓夢”之旅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24日 06:4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寶應縣農業委員會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這一新型經營主體,要求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生産利好政策的催生下,一些原來單打獨鬥的返鄉青年華麗轉身,踏上了家庭農場主的征途。

  他,王海岸,42歲,曾經是深圳的打工仔,1993年開始他和妻子在特區一家玻璃廠搞加工。家鄉寶應是個農業大縣,蘇中地區漁米之鄉,農村的發展翻天覆地,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但每每回家過年,都會聽到父老鄉親唉聲感嘆:“怎麼好哦,十年之後誰來種田?”

  海岸知道,現在的農村,50歲以下的中青年在外打工或從事二、三産業的比例高達90%以上,農民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年青人普遍認為打工收入高、出門見識廣、種田沒出息,不願回家鄉發展農業,父母們固守的幾畝口糧田,夏、秋兩季大忙都有社會化機械服務,也不用趕回來搶收、搶種,漸漸地淡忘了農田,不願下田,不會種田。海岸發愁,老年人種田,文化、技術、體力有限,不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能維持傳統的生産方式。家鄉的現代農業啥時能發展?

  2005年,因培育小孩及贍養老人需要,海岸夫妻毅然放棄了深圳十幾年打拼的經歷,回鄉承擔起了發展農業生産兼顧照應家庭的規劃。他多方聯絡,承包了安宜鎮金湖漁業村小興灘農地200畝土地。幾年下來,效益竟比打工強,再沒想到每年收入50多萬,除去農本,夫妻倆能落個十大幾萬,深圳打工只不過八、九萬,且一年只忙3-4個月,還可常年在家,共享天倫。金湖漁業村坐落在美麗富饒的寶應湖畔,毗鄰寶應湖國家濕地生態保護區,這裡水資源豐富,氣候和土壤條件好,自然環境優美。回鄉生活、創業感覺真好!成功的喜悅讓他夢想著成為當代的“農場主”,滋生了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走科學種田之路的念頭。

  去年10月,海岸如願以償,承包了金湖漁業村流轉出的640畝農田,種上了良種小麥;今年6月,又承包了該村另外的540畝,一包十年;10月,在農經部門的指導下,他到縣工商局註冊了規模經營1180畝的家庭農場,順利拿到了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成為擁有千畝良田的家庭農場主。

  多年來,他從一個打工仔,發展到現代家庭農場主,社會名分“有”了,政治地位“高”了;從一個返鄉種田的農民鍛鍊成一名善經營、懂管理的職業農民,能力“強”了,見識“廣”了;承包田從200畝擴大到1180畝,攤子“大”了,底氣“足”了;再加之農業機械化耕種,良種良法、農業技術的推廣,效益“高”了,海岸的腰包著實“鼓”了。

  他給我們算了一本經濟賬:640畝麥子收成45萬,1180畝水稻收成171萬,共216萬元;農本約193.2萬元,包括年土地租金64萬,種子18萬,肥料35萬,農藥20萬,購買勞務工資35萬,播種、收割等機械作業19.2萬,修建生産用房、打谷場及平整土地年分攤2萬。“今年我的農場剛剛起步,前期投入大,費用多,管理有漏洞,儘管如此,年收入已有22.8萬”,他自信地介紹著:“國家對家庭農場發展有優惠政策,將在許多方面給予照顧扶持,準備乘著這股東風,把家庭農場辦得越來越好”。經過一年的實踐,他的規模經營有了初步管理經驗,這種“農場”式生産為科學、生態種植奠定了基礎。海岸計劃依託家庭農場,靠國家的惠農政策,爭取財政扶持項目資金,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模式,推廣新技術、新品種,購置新型農機具、交運車輛及糧食烘乾、倉儲設備,打自家農場專有品牌,發展生態有機農業……

  海岸的心中繪製了一幅家庭農場的美好藍圖。

熱詞:

  • 家庭農場
  • 惠農政策
  • 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