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漫舞,內蒙古大興安嶺墾區最後一塊千畝玉米收割完畢。今年,墾區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嚴重澇災,面對農業發展遇到的巨大壓力,墾區採取強有力的抗澇措施,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發展現代農業進程逐漸加快,通過實施“3211”工程,即農業總産值實現30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糧食總産達到10億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北方高寒半乾旱地區大豆玉米“早高密”栽培技術模式。
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調優、調高、調特。他們實施“壓豆麥、擴玉米、強經作”,從而突出特色,增加了效益。玉米種植從2010年1萬畝增加到今年4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1/3。玉米秸稈作為牲畜飼料,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在發展糧食作物的同時,還重點種植高效特色經濟作物,並且在鄰近111國道兩側的農場分別建設了3個設施農業生産基地,實現了以最小土地面積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強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地企合作共贏。今年墾區各農場及農場職工積極與周邊鄉鎮進行對接,採取租賃、代耕等方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和效益,全局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04.4萬畝(墾區外部流轉耕地81.1萬畝),創歷史新高。
他們創新土地經營機制,統一經營示範田,今年全局統一經營示範田面積達到23萬畝(農場統一經營管理和對外發包);統一管理規模田,採取定地號、定作物、定承包人“三定”方法,按照統一區劃佈局、統一農藝措施、統一整地方式、統一生資供應、統一收穫、統一産品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由農場或生産隊進行全程代耕服務,生産收益全部歸員工所有;反租倒包流轉田,針對種地面積小、機械力量差、耕作水平低的小戶,實行以合理價格進行反租倒包,使這部分土地流轉給農場,由農場進行統一經營。
加大糧食倉儲建設力度。今年新建鋼結構標準糧食儲備庫11萬噸、建設烘乾塔12座,不僅有效解決了濕糧轉化難題,提高了倉儲能力,緩解了周邊農村賣糧難問題,同時為保證國家糧食存儲量增加了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