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提起螞蟥,許多人會不寒而慄,那軟塌塌的身子,醜陋噁心,叮上人,不吸飽血絕不鬆口,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張國英飼養螞蟥純屬偶然。一次,他從網上看到一則信息:螞蟥(學名水蛭)是一種天然名貴藥材,尤其對於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病症療效極佳。可是由於環境惡化和過度捕撈,野生螞蟥越來越少,在市場上成了奇貨可居的緊俏貨,每年市場缺口高達300噸。
這則信息撩起了張國英憑此發家致富的衝動,並從此走上了一條獨特的創業之路。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勞作,如今張國英網箱養殖水蛭水面已經達160多畝,每年收益超百萬元。
初養螞蟥兩年幾乎無收穫
2001年,張國英打定主意要人工養殖螞蟥,周圍的人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他所在的楊巷鎮有很多人從事魚、蝦、螃蟹等特種養殖,但誰也沒聽説過螞蟥也可以人工養的,他們尤其質疑養螞蟥的“錢景”。
但張國英卻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承包了17畝水面開始養殖螞蟥。頭兩年,張國英沒有經驗,收穫的時候他愁眉不展,開春放養的螞蟥,到後來竟然沒剩多少,它們為何憑空消失了呢?
查找了很多資料,張國英才發現,原來自己養殖的螞蟥都成了活食飼料,被它的天敵蛇、蛙、水蜈蚣吃得差不多了。算下來,畝産只有50公斤左右,這點産量別説賺錢,連本都沒保住。
改變策略螞蟥産量直線上升
初期的失敗讓張國英意識到必須依靠科學養殖才能成功,為此,他自費到南京水産養殖所學習,並通過自己的摸索攻克了種種養殖技術難關。
為了守住成果,種苗期是關鍵。那時,張國英幾乎天天吃住在養殖場上。螞蟥對水溫有要求,越冬和度夏還要十分小心。酷暑時節,張國英和妻子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要起來給螞蟥喂食,下午下塘撈水草,太陽直曬的時候,還要及時給螞蟥架設防曬網遮陰,每天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1點多。一個夏天下來,張國英和妻子身上被曬脫了幾層皮。可喜的是,到了秋後,螞蟥長到了20克以上,可以采收了。
要想成為藥材,新鮮的螞蟥還要進行加工。為了保證品質,張國英通常採用辛苦的生曬法。把螞蟥穿在繩子上,離地晾曬。曬到手攥上去稍稍有點濕度,就及時取下來,再拿到水泥地上晾曬,一直曬到能輕鬆折斷為止。他曬的螞蟥接觸不到泥土,出來的都是清水貨,比較受市場歡迎。
這幾年,張國英的螞蟥畝産每年達到上千公斤,他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今年,張國英養殖螞蟥的規模大了。他又有了新想法,他發動同村鄉親和他一起開辦“專業合作社”並創辦公司,把原來養殖銷售螞蟥的單一模式升級為螞蟥養殖、深加工、外貿銷售一體化的産業鏈,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水蛭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