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科技致富 >

土地翻耕也大有學問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17日 10:2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吳佩

  每到播種時節,農民最忙碌的莫過於翻耕土地,這是種莊稼的首要環節。然而,你可別小瞧了這個看似簡單而普通的技術,地要耕多深?地要怎麼耕?用什麼工具來耕?這其中蘊含的奧秘可不少,一絲一毫的差別都會影響農民的收成。

  小耕作有大學問。如今,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韋本輝率領團隊發明的粉壟深旋耕技術,讓耕作變得更加簡單、省力、高效。農民只要用一台粉壟機,就能一次性完成土地翻耕的所有任務,從而徹底告別“犁、耙、打”的耕作歷史。

  粉壟深旋耕,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它為什麼能顛覆傳統農耕模式?它究竟好不好用?值不值得推廣?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採訪。

  土地翻耕有學問,粉壟技術來解題

  俗話説:“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種”,可見,耕作與播種之重要。

  “耕作土壤,如能充分利用耕作層及其以下適量土壤資源和雨水,為農作物根係最大限度的生長髮育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就能幫助作物實現增産。”據韋本輝介紹,在他發明粉壟技術之前,就通過對旱地作物生長期內的3種不同土壤類型與作物産量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土壤疏鬆類型比土壤表皮結膜和土壤板結兩種類型的增産率都高於10%以上,説明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是提高作物單産的有效途徑。

  有了這個發現,韋本輝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一項全新的農耕技術——粉壟深旋耕技術。所謂粉壟,就是利用粉壟機械對土壤進行粉碎且自然懸浮成壟而得名,這項技術的關鍵,就是利用具有橫向旋切的“粉壟機械”螺旋鑽頭,根據作物種植的需要,垂直入土30厘米以上,通過高速旋轉、橫向切割來粉碎土壤,代替傳統犁翻碎土,一次前行就可完成傳統“犁、耙、打”的全部耕作程序,實現加深耕作層、深耕深松不亂土層。

  “原來農民用犁耙翻耕土地,不易深耕深松,土壤容易板結,水分也不好保持。而粉壟技術,能夠打破犁底層,形成更大的‘土壤水庫',並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資源,增加土壤松土量、通透性和微生物數量。”韋本輝解釋説,粉壟深旋耕技術不僅能激活土壤酶活性並加快土壤養分的速效釋放,還能形成良性的農田生態環境,讓作物的根係變得更大、更壯、更深。

  一次深耕多年有效,作物實現持續增産

  粉壟技術究竟好不好?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廣西玉林市福綿區辛倉村,原來畝産能力500公斤左右的中産田,2010年冬進行幹田粉壟,2011年第一造種植水稻,經廣西農業廳組織專家測産,增産幅度為21%~23%,2013年7月測産第3年第五造的免耕或輕耕水稻,畝産仍達600公斤以上,高産的達723公斤。眼下,第六造水稻再生稻也即將成熟,增産已成定局。連續3年種植粉壟水稻的村民李盛興頗有感觸地説:“粉壟一次,六造持續增産,平均耕作成本低,水稻生産效益高,我們農民打心裏歡迎這樣的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曹洼鄉前李村試驗,粉壟耕作後的第二年種植小麥等仍然表現持續增産,其中,夏玉米每畝平均增産208~255公斤,增産幅度達31.24%~38.19%。

  “粉壟技術使用起來特別方便,農民只要用粉壟機械深旋耕一次,可3年以上免耕或輕耕利用,平均耕作成本較低,而且由於增産所産生的效益高於傳統耕作10%以上。”韋本輝告訴記者,目前經改造後的粉壟機械並不貴,價格與現行同類拖拉機基本相當。

  從2009年起,粉壟深旋耕技術就在廣西、廣東、甘肅等9個省(自治區)進行應用示範,測産結果顯示,馬鈴薯、木薯、甘薯、甘蔗、桑樹等作物增産30%~50%,水稻等禾穀類作物增産10%~30%。多年測試表明,粉壟技術在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增産幅度大且穩定。

  作為一項增産技術,最值得一提的是,粉壟技術還有創造“耕地水庫”和作物更好利用土壤、水分、氧氣、光能等自然資源的“自然性正能量聚集效應”,而這些效應是傳統耕作無法比擬的。

  據測試,粉壟耕作技術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0%以上,作物凈光合速率提高10%以上。在甘肅,粉壟后土壤水分增加27%、0~30厘米土壤全鹽含量降低38.2%;在寧夏,粉壟後0~20厘米土層鹽分含量降低54%;在遼寧,粉壟后土溫提高1~4℃;在河北,粉壟玉米産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

  韋本輝介紹説,這項技術還可應用於農、林、草業及鹽鹼地改造,實現“增糧、增效、減災、良態”。

  粉壟改變農耕模式,推廣應用潛力巨大

  粉壟技術的示範應用,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認可。今年3月,該項技術不僅通過了廣西科技廳組織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院士等專家的科技成果鑒定,還得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評價。今年5月28日,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在廣西考察了粉壟栽培水稻,隨後農業部派出專家組到廣西進行了專題調研,並給予肯定。

  長期從事旱地和節水農業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張正斌在廣西考察水稻、甘蔗等粉壟栽培後,認為粉壟深旋耕技術是一種創新的現代農業模式,有望成為“中國農耕技術新名片”,也將對我國的糧食持續增産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我國,同一類型地區糧食單産水平相差懸殊,高的畝産500~1000公斤,低的只有200~333公斤,相差2~3倍。另外,我國的耕地中有超過一半為中低産田,其耕作松土層只有15厘米左右,這對提高作物單産極為不利。

  “如果將全國60%的中低田應用粉壟松土層加深至25~30厘米,並配合良法,那麼增産潛力將非常巨大。”張正斌算了一筆賬,若全國18億畝耕地實施粉壟耕作5~10億畝,就可增加0.5~1億畝“耕地水庫”,其生産能力可相應提高10%~20%;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年種植16.5億畝中的40%,即6.6億畝應用粉壟技術,就可增産糧食660億斤,養活1.65億人。

  儘管粉壟技術南北適用操作簡單,目前也已經在很多地區進行了示範推廣,但記者採訪也了解到,由於示範面積小,農民對它的認識並不充分,想要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粉壟技術,我覺得應該像當年雜交水稻研究一樣,從國家全局發展的民生性、戰略性的高度上,重視其研發,特別是粉壟機械的研發與生産。”張正斌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粉壟技術列入國家和各省科技計劃,組織全國聯合攻關,進一步完善和形成粉壟深旋耕高效農業配套技術體系,逐步在全國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科技苑
  • 鄉土
  • 聚焦三農
  • 鄉約
  • 鄉村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