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市場信息 >

投入大了魚卻少了 海南近海捕撈漁船虧損面大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25日 09:16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南海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臨高縣新盈鎮龍昆村前的海面上,停泊著多條漁船。儘管南海伏季休漁已結束一個多月,但他們尚未開捕。村裏一些漁民説,捕魚難賺易虧,不敢輕易出海了。

  記者近日走訪我省一些漁業市縣發現,龍昆村並非個案。除臨高外,瓊海、三亞等地也有漁民放棄捕魚。漁民們感嘆,漁業資源每況愈下,油價和人工成本不斷上升,捕魚“沒有前途”。

  海南漁民基本在近海捕魚,而目前我省近海漁業資源出現明顯衰退。“清早船兒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的漁歌,對海南漁民來説,已成漸行漸遠的記憶。現今,海南近海漁業已深陷困境。

  海洋捕撈漁業是我省傳統産業,南海漁業資源相當豐富,但開發卻遠遠不夠。有必要發動漁民“造大船,闖深海”,實現從近海捕撈為主向外海深海捕撈為主的轉變,才能讓海南捕撈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

  -本報記者羅霞 實習生楊紫瓊

  現象

  投入大了魚卻少了 漁民出海經濟收入不佳

  ——我省近海捕撈漁船虧損面大,汛期停港現象較為普遍

  臨高縣新盈鎮龍昆村是一個漁村,有著大大小小約200條漁船。村裏的漁民多在近海作業,以前在北部灣捕魚,後來又陸續到海南島東部及南部海域捕撈。

  龍昆村黨支部書記黃永春今年51歲,已有30多年出海捕魚的經驗。在他的印象中,當年剛出海捕魚時,魚很多,那時的船小,僅四五天便能捕到上萬斤魚,將船塞得滿滿的。

  “真的是魚滿艙啊!”黃永春感嘆,如今,船變大了,裝備變好了,可在北部灣、海南島東部或南部海域捕到的魚卻不如從前了。用流刺網捕撈,一個流次耗時十天八天,捕到萬斤魚,根本談不上滿艙,而且值錢的魚也少了。

  “以前在北部灣,一個流次能捕到幾百斤的紅魚,現在很難捕到了。”黃永春説,石斑、大目連等值錢的魚,如今在北部灣基本很難捕獲,大部分捕到的魚都比較便宜,約一半的魚每斤只能賣一兩塊錢。

  魚越來越難捕,而油價和員工成本在不斷上漲。

  黃永春告訴記者,用流刺網捕魚,六七天一個流次的油錢得1.5萬元,加上10多名船員的工資,一個流次如果賺不到4萬元便會虧本。

  受優質漁業資源減少、油價和人工成本上漲等影響,龍昆村的一些漁船已基本不賺錢,甚至虧本。

  2010年,龍昆村大約有140條80噸級以上的大船。因虧本,有的漁船被變賣,如今只剩下100條大船。“剩下的大船中,賺錢的也少,只有二三十條漁船能賺錢。”黃永春介紹,如果不是有國家柴油補貼資金,很多漁船早就撐不下去了。

  “照這樣發展下去,估計剩下的100條大船沒幾年也就不出海了。”黃永春説,“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生産不佳,漁工提成少,今年海南很多漁船請不到漁工,出現了“漁工荒”。沒有漁工,漁船無法出海尋找賺錢機會,形成惡性循環。無奈之下,海南一些大船船主賣了大船,換來小船出海,以減少對漁工的需求。

  “跟以往不同,現在在近海捕到的紅魚、石斑魚很少。”瓊海潭門漁民李成端告訴記者,在他所捕到的魚中,1000斤魚裏九成是雜魚,最大的二三斤一條,最小的幾兩一條,賣不出好價錢。

  目前潭門很多漁民已轉行做貝藝品,或進行石斑等海産品養殖。在當地一些漁民的眼中,捕魚吃不飽、餓不死,賺不到錢。

  三亞、臨高等地,不少捕撈戶陸續轉行從事海水養殖,有的則捕撈與養殖兼顧。但受制于市場開拓不足、無品牌賣不出好價格、産品缺乏深加工等條件,一些捕撈戶的養殖之路走得並不順暢。

  “這兩年海南近海捕撈的經濟效益維持在低水平。”省水産研究所總工程師陳積明説,隨著漁船單産和漁獲質量的下降,以及柴油、網具等漁需物資價格近年來的飛速上漲,我省近海捕撈漁船虧損面大,汛期停港現象較為普遍。“若沒有國家燃油補貼政策,相當部分漁船難以維持。”

  剖析

  大約95%漁船在近海作業 近海漁業資源明顯衰退

  ——海南傳統優質經濟品種少見,單位産量減少,捕撈群體明顯由低齡個體組成,去年海南主要漁獲中的幼魚比例居高不下

  省海洋與漁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海南有近2.7萬艘海洋捕撈漁船,其中約95%的漁船在近海捕撈。

  何為近海?根據業內人士的説法,海南近海漁場的水深不超過100米。從範圍上看,北部灣海域水深均不超過100米;海南島東部和南部海域約20海裏內均屬於近海範圍。

  “1950年代的中國四大漁場已經名不副實,退化得很厲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相關負責人指出。

  省內外一些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海南近海漁業資源已明顯衰退,主要有三大表現。

  一是海南傳統優質經濟品種,諸如紅鰭笛鯛、蛇鯔等少見,低值漁獲比例大幅度增加。

  在1960年代前期,海南海洋捕撈的漁獲品種以紅鰭笛鯛、金線魚、鯡鯉、蛇鯔等為主,其中拖風船漁獲中紅鰭笛鯛佔有很大比例;自1960年代後期,海南海洋捕撈漁獲中除了紅鰭笛鯛、金線魚、鯡鯉、蛇鯔等傳統品種外,藍圓鲹、馬鮫魚、小型金槍魚、帶魚、馬面鲀等遊速較快的近底層和中上層魚類也逐漸佔了較大比例;目前,海洋捕撈漁獲中只有藍圓鲹、帶魚、金線魚等可稱之為優質品種。

  二是捕撈群體明顯由低齡個體組成,漁獲個體越來越小。據省水産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去年海南主要漁獲中,幼魚比例居高不下,不少網的漁獲以幼魚為主。另外,一些魚類性成熟期有所提前,個體小。

  三是單位産量比以往有所減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五六十張流刺網的日作業捕獲量,現在五六百張網的日捕獲量也常常難以達到。”陳積明説。

  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專家認為主要受捕撈力度過大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目前海南漁業的生産手段和捕撈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燈圍作業船網具網長增加了2-3倍,網高增高了2倍多,船燈光功率從2~3千瓦增加到2~3104千瓦;流刺網作業船放網長度從1~2千米增加到20~30千米;延繩釣業船放釣鉤數一般也增加了10倍左右。

  另外,海洋捕撈漁船明顯增多。同時海南島周邊陸架面積窄小,除本省漁船外,廣東和廣西也有相當部分漁船過來海南生産。

  在海洋環境方面,據省海洋與漁業廳發佈的《2012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2年我省海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不過海南島東部海岸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入海排污口排污情況與上年度基本一致,局部區域污染嚴重。

  受海洋環境變化影響,近海漁業資源恢復能力已有所變弱。“以前近海能實現小魚、小蝦的高效繁殖,現在近海的小魚、小蝦不少是從外海過來的。”專家指出。

  反思

  發展水産品高附加值加工業 可持續性開發近海資源

  ——海南應把近海捕撈的半數力量轉移到外海捕撈或其他領域,從而使近海漁業資源得到更好的恢復

  在近海漁業資源出現明顯衰退之時,省水産研究所捕撈資源研究室主任劉維對海南近海漁業發展仍頗有信心。

  “與東海、黃海相比,南海漁業資源具有品種多、更新快、容易恢復等特點,這是海南近海捕撈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要優勢。”劉維説。

  根據已有的歷史資料,南海漁業資源種類繁多,已知魚類種數為東海的1.4倍,為黃海、渤海的3.56倍。魚類的世代交替頻繁,個體生長速度快,補充群體往往大於剩餘群體。

  “除非發生重大環境災難(指大陸徑流斷絕、水體重度污染等),海南島四週近海大陸架的漁業資源將永難枯竭,因為海南近海大陸架面對的是一個浩瀚的南海。”一些專家分析。

  投放人工魚礁吸引魚群

  黃永春告訴記者,漁民以前愛捕底層魚類,現在底層的魚越捕越少了,所以用燈光罩網等捕中上層魚類(棲息于海洋中層或上層的魚類)的人多了起來。

  專家指出,目前海南近海陸架區的底層和近底層漁業資源已呈衰退趨勢,有待得到恢復性利用。他們建議,一方面要控制網具,不要使用網目過小的漁具,“目前海南漁民捕撈到的幼魚佔比大,這種狀況迫切需要得到改變。”另一方面積極改善海底環境,防治海洋污染,增加人工魚礁的投放。

  北部灣漁場是海南近海漁業的一大重要漁場,不過讓漁民們可惜的是,離海南島較近的一些海域水流急,吸引不了魚群棲息。

  在台灣,當地通過建設人工魚礁,有效促進了漁業資源的恢復,形成了漁場。陳積明提出,海南也可通過在北部灣投放人工魚礁,將魚群吸引過來,從而形成漁場。

  嚴禁在近岸使用底層拖網

  從去年我省最重要的五個漁港漁獲情況看,我省漁獲種類非常多,以中上層魚類為主,底層漁獲相對較少,拖網捕獲的底層魚類以幼體為主。

  在我省一些漁民和專家看來,海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呈現結構性。海南近海底層和近底層漁業資源出現了明顯衰退,不過抗捕撈能力強的近海中上層魚類和頭足類(特別是藍圓鲹)仍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可採取相對應的捕撈方式。

  劉維分析,用底層拖網捕撈不僅漁獲品質低,而且對海底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採用燈光圍網和燈光罩網等作業方式可持續利用中上層魚類。

  “我省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作業格局應以燈光圍網和燈光罩網為主,單拖網、流刺網為輔,其他多種作業方式並存。”劉維建議,嚴禁海南島近岸用底層拖網進行生産。

  受資金缺乏影響,漁民轉變作業方式並非易事。“改用燈光罩網得花幾十萬元。”黃永春告訴記者,目前臨高新盈鎮龍昆村80%的漁民均使用流刺網作業。

  另外,一些漁民也正積極嘗試著轉産,如從事水産養殖業、休閒漁業等。海南大學教授張本認為,更好地利用近海漁業資源,關鍵是需樹立現代漁業觀念來調整産業結構,特別要加快發展水産品的高附加值加工和休閒漁業等。

  “海南應把近海捕撈的半數力量轉移到外海捕撈或其他領域,從而使近海漁業資源得到更好的恢復。”陳積明認為。

  出路

  外海尚未有效開發 造大船闖深海勢在必行

  ——鳶烏賊可捕資源量巨大,鳶烏賊燈光罩網有望成為南海海洋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面對近海漁業的低效益運作,海南一些近海捕撈戶在轉産水産養殖業等的同時,嘗試著向外海要生存、要高效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省擁有三沙捕撈漁船約千艘。

  近兩三年來,我省燈光圍網船多次到西、中沙群島海域探捕,船夜産都在10多噸以上,最高船夜産50多噸。漁船生産3至5個夜晚,大多滿載而歸。

  一些專家指出,海南外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總體尚處於未開發狀態。由近海捕撈到闖深海,前景光明。

  南沙建基地更新漁船設備闖深海

  三亞海榆漁民專業合作社社長梁亞排常去西沙捕撈,去年還曾到南沙捕魚。對於造大船闖深海,他認為是漁民們最緊迫的任務,“近海捕撈,漁民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得闖深海。”

  不過,去西沙、南沙捕魚並非“遍地是黃金”,去年去南沙捕魚時,梁亞排等捕到的魚非常少。“估計是水太深,我們用的網具不適合南沙生産,得更新改造設備了。”梁亞排分析。

  到外海捕撈的尷尬,還有不少。

  漁民們説,海南目前赴西中沙海域作業的燈光漁船大多100噸以下,由於來回程時間長,漁艙容量有限且無製冷保鮮能力,經常出現拋棄低值漁獲及漁獲變質的情況。

  有一次,臨高一罩網漁船赴遠海捕撈鳶烏賊時,曾因艙容不足,拋棄了捕撈上來的2萬多斤低值扁舵鰹。

  金槍魚的命運也不佳。因漁業航次時間長、漁船保鮮設備落後等,一些回港後的南海金槍魚品質往往達不到生食標準,因此收購價格近幾年來維持在3元-9元/斤,這導致漁民無心改進金槍魚捕撈和保鮮技術。“在日本,達到生食標準的優質金槍魚的價格每斤近200元。”劉維可惜地説。

  專家們介紹,我省外海漁業現有漁船不僅數量有限,捕撈能力也偏弱。西中沙海域圍網漁業等已發展多年,開發水平與效益一直都上不去。

  “個體經營方式無法適應外海漁業的發展要求。”陳積明建議,一是要有現代漁業經營管理體系支撐外海漁業發展,實行産銷一體化運作;二是加強漁船、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南沙建立大的生産基地;三是南海漁場信息尚未被真正掌握,需要科技支撐。

  可捕數量大 造大型罩網船抓鳶烏賊

  前兩年,海南臨高20艘80噸左右的燈光罩網船,在西中沙南側海域生産10多天,捕撈鳶烏賊,單船産值超過20萬元,最高的近30萬元,這讓漁民見識到了外海鳶烏賊燈光罩網漁業可觀的捕撈效益。

  “從資源角度考慮,南海鳶烏賊可捕資源量巨大,是西中沙海域漁業資源中最具開發潛力的種類,鳶烏賊燈光罩網有望成為南海海洋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專家指出。

  然而,加工缺失、産業體系建設滯後正制約著這一“富礦”的挖掘。據介紹,南海近年來捕獲量很大的鳶烏賊,其肉質較硬,主要由福建商人收購,銷往福建和浙江的水産品加工廠,製成魷魚絲銷售。由於市場受制於人,南海鳶烏賊收購價格偏低。2010年,臨高2艘罩網漁船一個航次曾捕獲鳶烏賊28噸左右,但船回到三亞後,因收購商離開、無人收購,這些鳶烏賊最終被低價處理。

  開發遠海漁業資源,專家們認為當前有三大突破口。一是建造大型罩網漁船發展鳶烏賊漁業。南海鳶烏賊可捕資源量巨大,現階段西中沙外海漁業的發展應以鳶烏賊燈光罩網漁業為重點。二是通過罩網漁船兼捕發展金槍魚漁業。大洋性金槍魚和鳶烏賊之間存在著食物連鎖關係,兩者的漁場在時間和空間上基本一致,建議加強金槍魚捕撈技術研究。三是通過解決捕撈漁船的後勤補給問題、降低生産成本、延長産業鏈等,創新生産經營方式發展外海圍網漁業。

熱詞:

  • 農民
  • 設施農業
  • 蔬菜産業
  • 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