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科研人員近日表示,面對不斷蔓延的小麥稈銹病疫情,他們找到了兩種可以抵禦這種真菌性小麥病害的基因。目前,非洲、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農作物都面臨小麥稈銹病的威脅。
多年以來,各國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確定究竟是小麥基因組中的哪個片段能夠抵禦名為Ug99的新型稈銹病。Ug99病原體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烏干達現身,導致大片小麥死亡。此後,這—病害又出現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蘇丹、也門和伊朗。
全球上一次暴發大規模小麥稈銹病疫情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於新型小麥抗病品種的出現,疫情于20年後消失。當時培育出新品種的正是“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 博洛格所領導的開拓性研究團隊。
Ug99的出現再次引起人們的擔憂,因為這種病害有可能影響到全球90%的小麥作物。由於小麥佔世界糧食消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Ug99還可能導致食物短缺和糧價上漲,進而引發社會動蕩。
現在科學家發現,兩種名為Sr35和Sr33的小麥基因似乎能夠參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抵禦兇猛的致病真菌,産生抗病效果。
美國康奈爾大學農作物栽培專家龍尼 科夫曼説:“這是一項重大進展。”科夫曼本人沒有參加這次的研究活動。
此次研究由兩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科夫曼説:“這使我們有望最終將多種聯絡緊密的基因聚集在一起,對病原體産生持久的抵抗力。”
科研人員表示,尋找抗病基因的工作已經耗費多年時間,小麥基因組的複雜特點更為這項工作增添了難度,這是因為小麥基因組所包含的遺傳信息量幾乎是人類基因組的兩倍。
科學家在土耳其發現一個種植面積很小的、古老的小麥品種,確定其中含有抗病基因Sr35。參與研究的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副教授愛德華 阿胡諾夫説:“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究竟是什麼類型的基因使這一小麥品種産生了針對Ug99的抗病性。”
美國本地尚未發現Ug99小麥稈銹病個案。 《科學》雜誌上關於另一種抗病基因Sr33的介紹則是由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
科研人員寫道:“通過融合不同抗病基因來産生持久抵抗力,這是最常採用的小麥基因佈局方法。”他們覺得,把Sr33與Sr35結合到同一小麥基因組中的方法“頗具吸引力”。
稈銹病菌株的孢子能夠借助風力傳播,通過破壞植株內部組織來摧毀農作物,導致麥稈變黑,莊稼顆粒無收。
一些農民利用化學藥品殺滅這種真菌,但這一方法會增加經濟與環境的負擔。
美國國家食品與農業研究所的珍妮弗 馬丁和美國農業研究所的肖恩 亞當斯在農業部網站的博客文章中寫道:“可以通過生物技術方法來控制這一病害。這項工作使我們有望研究出控制這一重大病害的更具持久性的方法。”
編輯:解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