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致富殿堂 >

科技創新讓中國鯉魚再躍“龍門”

發佈時間:2013年08月21日 09:19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吳佩

    在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逢年過節、婚嫁宴請,紅燒或糖醋鯉魚絕對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這不僅因為鯉魚本身味道鮮美,更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鯉魚有著美好的寓意和象徵。

    作為著名的淡水魚,鯉魚在我國有著4000多年的養殖歷史,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覷。古代的《神農書》裏就有一“排行榜”,稱“鯉為魚之主”。而我國傳統成語中的“年年有餘”、“魚躍龍門”等指的也都是鯉魚。聖賢孔子還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寓意“望子成龍”。可以説,鯉魚是一條“國民魚”。

    鯉魚被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諸多意義,那麼,它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魚?4000多年過去了,如今國人餐桌上能吃到的鯉魚品種又有哪些?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鯉魚育種水平如何?鯉魚産業發展的前景究竟怎麼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我國鯉魚育種的研究團隊和專家,一起來認識鯉魚。

    種質混雜資源破壞,鯉魚育種迫在眉睫

    如今,走進北京的任何一家菜場,鮮魚攤上的鯉魚總是賣得特別好。不久前,記者隨意走進了位於北京東三環的太陽宮菜市場,家住惠新里的付澤全正拿著一條沒有鱗片的鯉魚詢問攤販。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松浦鏡鯉。

    賣了20年魚的張師傅告訴記者:“現在鯉魚品種多了,各式各樣都有,早幾十年可沒那麼全。你看,他拿的這條松浦鏡鯉來自東北,沒有鱗片,口味也好,土腥味不重,很暢銷。”

    正如張師傅所説,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的鯉魚品種並不多。國家“鯉優良品種培育及産業化應用”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孫效文告訴記者:“當時的鯉魚養殖在品種上存在著‘良種少、生長慢、種質混雜、池塘養殖成活率低、越冬死亡率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産業的發展。”

    以我國著名的黃河鯉為例,在很長一段時間,老百姓發現,純種的黃河鯉越來越少,越賣越貴。“上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黃河水資源的破壞,也由於種質混雜,黃河鯉的産量和品質直線下降。”河南省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總工程師馮建新從事了20多年的黃河鯉育種研究,他向記者解釋,“種質混雜就是指黃河鯉的後代分離比較嚴重,出現了雜鱗、雜色、體型不夠標準的情況,品種變異大。”

    “除了黃河鯉的品種變異,我國江蘇、江西一帶的荷包紅鯉,存在著抗寒性弱的缺點;而鏡鯉生長速度快但不耐低氧,越冬成活率也較低。同時,很多品種的鯉魚只能在一個區域養殖,適應性不廣,不利於産業發展。”據孫效文介紹,隨著水環境的變化,鯉魚的品種改良迫在眉睫,一方面,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保護本土的優質品種;另一方面,也必須通過品種改良來滿足日益多變的市場需求。

    “鯉魚的蛋白質含量高,人體消化吸收率可達96%,並能供給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A和維生素D。同時,多吃鯉魚可以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延年益壽。”孫效文補充道,“除了提高廣適性,我們的育種還要從外形、口感、生長速度、營養價值等方面對鯉魚進行全方位的改良。”

    科技創新破解難題,6鯉魚品種暢遊全國

    從上世紀70、80年代起,我國的專家就開始了鯉魚育種的研究工作。經過近30年的努力,育種專家們陸續培育出生長快、品質優、抗逆強的3大系列1個品係6個鯉魚新品種。

    “這3大系列1個品係6個品種分別是德國鏡鯉選育係、荷包紅鯉抗寒品係、豫選黃河鯉新品係,豫選黃河鯉、松浦鏡鯉、松荷鯉和福瑞鯉。”孫效文説,“可別小看了這些鯉魚品種,它們各有特點,從南到北都有分佈。不僅延續了原有品種的優點,更是增加了許多優良特性。”

    “南方鯉在北方不能越冬”現在成了歷史。由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産研究所培育出的“荷包紅鯉抗寒品係”提高了鯉魚耐肥水、耐低氧的能力以及抗寒力,由在北方不能越冬到成活率95%以上,生長速度比親本快10%,是我國人工培育的第一個抗寒品種。

    而黃河流域的“豫選黃河鯉”,如今重新恢復了黃河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肉質細嫩鮮美”的特徵。據馮建新介紹,除了形態和肉質提升,“豫選黃河鯉”比未選育群體生長快12%,飼料轉化率提高10%。目前該品種已經佔據河南鯉魚市場60%,而且零售最高每斤能賣到68元。馮建新興奮地告訴記者,研究團隊選育出的“豫選黃河鯉新品係”,它們的養殖綜合效益比“豫選黃河鯉”還提高了29%。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國鯉魚育種的技術水平不斷突破,不僅創建了包括群體遺傳結構、親本遺傳距離、基因/QTL溯源的分子種質鑒定技術體系,還創建了具有理論、技術、操作方案、選種軟體等的鯉分子成套育種技術、填補我國分子育種研究的空白,更建立了分子遺傳背景的良種群體保護技術。這些技術創新使我國的鯉魚育種走在國際前列。

    “6大鯉魚品種的選育成功,創建了中國鯉魚現代種業的核心技術,是分子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完滿結合,使鯉魚這個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淡水養殖魚種率先進入了現代種業階段。”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研究員感慨道。

    新品種助漁民致富,中國鯉産業迎來春天

    隨著3大系列1個品係6個鯉品種的問世,近10年來我國鯉魚養殖面積和産量平均年增長15.9%,成為了我國養殖産量增長速度最快的品種之一。同時,新品種的推出還保證了我國的鯉魚種苗不受國外品種的衝擊,甚至出口國外。更為重要的是,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讓養殖戶們走上了致富之路。

    60歲的王志民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南泥河承包了200多畝魚塘,建了13個養魚池。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來自周邊縣市的養殖戶正在他家的魚塘旁等待購買魚苗。

    “我養的可都是松浦鏡鯉。你看,這魚個大,長的也好看,關鍵是沒有鱗片,是由我們中國水科院的專家給提供的,出肉快,省飼料,效益特別好。”王志明從魚塘裏撈出一條松浦鏡鯉,展示給記者看。

    記者看到,王志民手中的松浦鏡鯉果然沒有鱗片,周身呈銀色,在陽光下顯得特別光潔。據了解,松浦鏡鯉在市場上每斤能賣到5~5.5元,比一般的鏡鯉貴0.5元,按照一畝1500尾,3萬斤來計算,能多增收1.5萬元。

    王志民説,最初開始養殖的時候,他也在飼料和管理上走過彎路,後來通過與中國水科院黑龍江研究所的專家們進行合作,專門養殖松浦鏡鯉,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他的13個魚塘年收益在100萬元左右,已被列為黑龍江松浦鏡鯉的良種繁育基地,帶動周邊10戶漁民一起致富。

    據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統計,目前,6個品種和1個新品係在我國鯉魚主産區的覆蓋率已達80%以上,按品種推廣測算,6個品種佔了國內鯉魚産量的65%,年産量約166萬噸,總産值約166億元,苗種和飼料業産值約135億元,帶動從業人員約50余萬人。而由於松浦鏡鯉、德國鏡鯉選育係、豫選黃河鯉3個新品種的商品魚平均價格高於普通鯉魚,按年産量100萬噸計算,至少能使漁民年增收約12億元。而養殖戶每年向市場提供的160多萬噸“優質低價”動物蛋白,更是大大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

    “淡水養殖業是我國水産養殖業的一大特色,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而鯉正是我國淡水養殖業的典型代表。”面對未來的鯉魚産業,孫效文信心滿滿,“今後,我們還要通過運用新的技術選育出更多更好的鯉魚品種,讓這一條條鯉魚,成為養殖戶的致富魚,老百姓的營養魚。我們更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鯉魚種業的體系建設,促進鯉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中國鯉魚再躍‘龍門'。”

熱詞:

  • 鯉魚
  • 抗寒品種
  • 科技創新
  • 三農
  • 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