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老柴可不一般。一個地裏刨食兒,沒念多少書的婦女愣是成了富裕戶。”認識蛟河市河北街道團結村葡萄種植大戶柴立華的人經常這樣説。“我也沒啥,就是比別人勤奮點,愛琢磨。”柴立華總是這樣回應。
如今,柴立華憑藉刻苦學習科技和獨到的市場眼光,建立了佔地1公頃、16個品種、7000多株的葡萄園,年純收入達到十幾萬元,在當地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人稱“葡萄女王”。
團結村是個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和許多農民一樣,她初中畢業就在家裏種玉米等傳統作物,收入微薄,日子過得不富裕。可她不安於現狀,總想著找個合適項目創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説山東棗莊有個農民靠種葡萄發了家,便帶上家裏不多的積蓄,前往山東學習,回來後向親友借了5000元錢,買來1000株葡萄苗,建起了一個佔地約2畝的葡萄園。
創業初期那幾年,丈夫並不看好她這個項目,就外出打工去了。她帶著年幼的孩子,吃住在葡萄園裏。園裏的房子非常老舊,沒水沒電,趕上壞天氣,又透風又漏雨。這點辛苦還不算啥,最讓她痛心的是秋後收的葡萄買不上價,不掙錢。
“咋就不掙錢呢?”她苦苦地想著。一天,她看電視新聞播報的某單位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法招商引資。這讓她眼前一亮。她不顧家人和周圍人的反對,先後到煙臺、錦州等地向行家學習,參加蛟河市葡萄技術培訓班,多次請來吉林市的技術人員為她的葡萄“把脈會診”。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她種出的葡萄在外形、口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賣上了好價錢。
“品質提高了,規模就得擴大,而要擴大規模,先得主動開發市場。”多年的外出讓她長了見識。在銷售上,她把葡萄分成不同等級,把優等的精包裝成高檔禮品,利用中秋節、國慶節,以高價賣給採購商,而把中低檔的賣到批發市場。
談到今後的打算,她説:“我不滿足現在這點成績,我還得多學習,不斷提高技術,更新品種,打出自己的品牌。現在不是流行鄉村遊嗎?今年我想倣照天崗窩集口採摘節的模式,把我的葡萄園開發成一個生態採摘園,到時候,我歡迎四面八方的遊客來我這兒採摘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