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菌在抽穗開花時入侵危害小穗,抽穗揚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對濕度是決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該病害主要發生在穗期,引起穗腐,穗腐在小麥揚花期後出現。最初在穎殼上呈現邊緣不清晰的水漬狀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隨後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産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後期其上産生密集的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小穗發病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該病害防治的最佳時期為抽穗揚花期,如果天氣預報揚花期多雨高濕,就應抓緊噴藥,每畝可用8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100克。如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氣,5~7天后可再噴一次,以確保防治效果。
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自幼苗至抽穗均可發生,發生輕重主要是4~5月份的降雨量,田間濕度大、生長茂密的麥田發生重;春季降水次數多易造成病害流行。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莖和穗。
其綜合防治方法:一是種植抗病品種;二是麥收後及時來茬翻耕,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三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四是認真抓好藥劑防治工作,當田間出現病葉時,可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克/畝或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畝兌水40~50千克噴霧防治,連續防治兩次。
麥蚜
麥蚜,又名膩蟲,為害小麥的主要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禾縊管蚜、麥無網長管蚜。
麥蚜在小麥苗期,多集中在麥葉背面、葉鞘及心葉處;小麥拔節、抽穗後,多在莖、葉和穗部刺吸為害,並排泄蜜露,影響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被害處呈淺黃色斑點,嚴重時葉片發黃,甚至整株枯死。穗期為害,造成小麥灌漿不足,籽粒乾癟,千粒重下降,引起嚴重減産。另外,麥蚜還是傳播植物病毒的重要昆蟲媒介,以傳播小麥黃矮病危害最大。
麥蚜主要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等。從小麥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對産量影響最大。苗期當蚜株率達40%~50%,平均每株有蚜4~5頭時進行防治,穗期當有蚜穗率達15%~20%,每株平均有蚜10頭以上時進行防治,可用25%氰戊 樂果50毫升/畝或25%氰戊 辛硫磷50毫升/畝,也可用40%氧化樂果50毫升/畝,兌水50千克噴霧。單防治麥蚜可選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6~8克10~20克對水噴霧或彌霧。
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主要有紅吸漿蟲和黃吸漿蟲,是小麥毀滅性蟲害之一,輕則減産,重則絕收。
蛹期(小麥孕穗期,約4月中下旬)防治:土壤查蟲時每取土樣方(10厘米 10厘米 20厘米)有2頭蛹以上,就應該進行防治。防治方法:每畝用5%毒死蜱粉劑600~900克,拌細土20~25千克,順麥壟均勻撒施;或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兌水1~2千克,噴在20千克幹土上,拌勻撒施在地表,施藥後應澆水,以提高防效。
成蟲期(小麥抽穗至揚花期,約4月下旬至5月初)防治:灌漿期拔開麥壟一眼可見2~3頭成蟲時,應進行藥劑防治。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65毫升,或菊酯類藥劑25毫升,兌水40~50千克于傍晚噴霧,間隔2~3天,連噴2~3次,或每畝用80%敵敵畏乳油100~150毫升,兌水1~2千克噴在20千克麥糠或細沙土上,下午均勻撒入麥田。
紋枯病
主要危害小麥莖稈基部和葉鞘,從苗期開始侵染,拔節後達到發病高峰。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危害,發生於植株莖基部,隱蔽性強,容易錯過防治時期。出現枯株白穗時,施藥已無效果。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藥劑防治:(1)播種前每畝用2.5%適樂時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毫升加水0.5~1公斤拌麥種10公斤。(2)在分蘗末期每畝選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粉銹寧100克加20%的井崗黴素25~50克,兌水45~75公斤對小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隔7~10天再噴灑一次,連噴2~3次。(3)在小麥紋枯病發生較重的地區,每畝用5%井岡黴素100~150克,手動噴霧器兌水100~150公斤噴霧,亦可兌水300~450公斤潑澆。 段梅輕任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