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英俊
我國牧草産業帶主要分羊草生産區、苜蓿産業帶、禾草種子生産點和南方飼草生産區。綜合來講,我國牧草産業發展基本情況如下:
2011年,紫花苜蓿種植面積接近377.5萬公頃,乾草産量為2300萬噸~2500萬噸,每年商品草生産約為50萬噸。
單産方面,苜蓿産量因地域和生産水平變異比較大,其中一些地區的平均水平每畝為200公斤~1200公斤,但是未形成專門的牧草生産種子帶,草種單産每畝僅為30公斤~50公斤。品質方面,牧草品質比較低,在牧草收穫過程中田間損失高達20%以上,儲藏損失高達10%~15%,平均粗蛋白含量為13%~16%。目前我國80%以上的苜蓿産品質量仍為一級品以下,經牧草産業技術體系評估,與美國牧草産值還有一定的差距。
美國方面:2011年,苜蓿乾草産值達106.4億美元,其他牧草乾草總産值為71.1億元。中國方面:2011年,苜蓿産量均為2400萬噸,但商品草僅為107萬噸,産值為21億元人民幣。
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牧草産業面臨挑戰。一是我們對牧草産業的認識不足,定位不準,重視也不夠。牧草作為一個畜牧産業鏈的中間産品和生態屏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可以説,是社會經濟中的弱勢産業。二是種養分離,草畜産業關聯性不夠,國家在扶持奶牛規模化養殖的同時,並沒有出臺相應的種植配套措施。另外,在學科上草畜也是分家的,還有就是生産地域上西部産草和東部用草的格局綜合造成種養分離的局面。三是種草風險大,機械配套不足,無法保障生産效益。需要強調的是,機械是牧草生産體系的關鍵。四是牧草生産應該因地制宜,與氣候相適應。
隨著我國奶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牧草産業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支持。如“一帶兩區”全國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奶牛苜蓿工程和草原保護補償獎勵機制,即每年國家投放20億元,連續投放5年。
未來我國的飼草産業必將是蓬勃發展期,我國奶業對牧草需求的10%仍需要進口,但90%的牧草需求國內也可以供給。未來的牧草供應格局將會是新疆、黑龍江等東北區域達到自給自足,而華北、河北、山東可能仍需要進口一部分,但有80%可以通過寧夏、甘肅等西北牧草産業帶自給,沿海區域多使用美國進口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