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個長方形的小紙箱裏,裝著一把菠菜,一把蕓豆,兩根黃瓜,兩個土豆,一根蔥,一塊姜——這是九葉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12月13日蔬菜箱的“標準配置”,價格是15元,當天需要送菜的訂戶是30戶。“當地當季,綠色健康,送貨到家”是公司的宣傳推廣語,印在每個員工的名片上。
這個公司地址在山東大學(威海)創業孵化園,今年9月份開始對外營業,全部6名員工都是這所學校剛畢業或在校大學生。大學生當“菜販”,在校內外引起關注,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記者來到山東大學(威海),與公司的創始人張家富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你是學什麼專業的?選擇蔬菜配送這個創業項目與你的所學專業有關嗎?
張家富:我是藝術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主攻油畫專業,與蔬菜配送扯不上任何關係。事實上我們6個創辦人都來自不同的專業,如果説與這個創業項目沾邊的話,就是大家都是農家子弟,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
記者:現在超市購物非常便利,農貿市場也星羅棋佈,甚至每個居民小區附近都有菜攤兒,你們為什麼要做蔬菜配送這個項目?有沒有作過前期的調研?
張家富:我們這個項目最早發端于學校組織的一次大學生創業大賽,我們幾個人策劃了這個蔬菜配送的參賽項目。當時,我們設計問捲進行了市場調研。我們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白領家庭騰不出時間買菜;由於人力成本高、流通環節多,超市蔬菜價格偏高;而路邊菜攤的菜頭天賣不掉第二天接著賣,新鮮程度又難以保證;還有,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也需要這種配送式的上門服務,這也是我們的潛在客戶。
今年7月份我畢業了,對這個項目一直唸唸不忘,於是和本校的幾個同學一起集資搞起了這個項目。學校對我們非常支持,在創業孵化園給我們無償提供一間辦公室,還找來老師擔任我們的創業導師。天冷了,在外面分裝蔬菜凍手,學校甚至把孵化園的成果展廳給我們做配送車間用,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記者:能不能介紹一下你們每天是怎麼工作的?
張家富:我每天淩晨2點起床,蹬著三輪車去批發市場,根據當天訂戶的數量,精心挑選、分頭采購6—7種新鮮蔬菜。回到學校後,我和公司的同事先把蔬菜進行初步的凈化處理,然後按照統一標準分裝蔬菜。天亮了,大家按照劃分的區域,挨家挨戶去送。每天上午10點左右送完菜,大家就開始上門發傳單、推銷,做擴大市場的工作。
原先我們在小區裏定點作宣傳,擺著我們配好的蔬菜箱,一站就是大半天。我們的第一個訂單是我站了15天后接到的,當時開心地要跳起來。後來我們摸索出了經驗,到一些高檔小區去“掃樓”——挨家挨戶發名片作推銷。有一天我跑遍了一個小區的45棟樓540戶,連棉外套都濕透了,汗不停地從袖口往外淌,腿軟得站不住,最後是一步一瘸地回到了住處。送菜之餘,我和同事們還幫客戶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順手把垃圾捎下樓,幫忙搬傢具、換大桶水、修燈泡等。這讓客戶們很感動,給我們介紹來更多的客戶。
記者:開業3個多月了,客戶開發情況如何?盈利狀況如何?
張家富:現在嘗試過我們服務的客戶有500多戶,長期客戶有150戶,其中有120戶是威海兩所高校的教師,我覺得這是老師們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我們的創業。
説句實在話,我們現在還是在虧本經營,關鍵還是訂戶數量太少。我們估算過,只有達到固定訂戶500戶的規模,才能實現盈利。前段時間,威海下了兩天大雪,蔬菜批發價翻了兩三倍,而那兩天出門買菜不方便,客戶對蔬菜需求很大。雖然一箱菜我們要賠好幾塊錢,再加上雪大路滑交通不便,但我們還是要盡心盡力地送好每一箱菜。看上去這是“下大力賠大錢”,但這卻是一個爭取更多客戶的機會。
記者:你們的蔬菜配送模式是一種創新,填補了現有蔬菜銷售模式的一個空白,也開發出了相當數量的客戶,但在很大程度上這還是在依靠體力勞動,對知識的需求相對較少,這與家長乃至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是否相符?有沒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張家富:壓力肯定會有,我們公司的6個人,有的沒告訴家長,有的跟家長説了,家裏堅決反對,沒有一個是贊成的。寒窗苦讀考上了大學,現在好不容易畢業了,卻不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幹起了“賣菜”的營生,家長們肯定會很失望。我們出去作推銷,也有不少人説閒話。
我們是在做“菜販”,但要做高級、有頭腦的“菜販”。你現在看到的狀態只是我們的起步階段,等到客戶達到一定規模了,我們就要與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讓蔬菜直接從地頭到餐桌,去掉所有的中間環節,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新鮮、便宜的蔬菜。今後還要增加糧油、蛋奶、禽肉等經營項目,適當的時候還要開連鎖店,發展網上商務。我們所學的專業也不會輕易放棄,就像我的油畫專業,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後,畫出的作品肯定會有更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更加厚重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