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瀕危到易危:心繫山河終不悔——專訪“熊貓教父”胡錦矗

來源: 熊貓頻道 時間:2019年10月18日 17:37 字號: A A+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初秋,西華師範大學校園裏瀰漫著丹桂的香甜,循著學生們的指引“山頂有亭,山下樓面有熊貓”,找到生命科學學院並非難事。我們見到胡老時,他已伏案閱讀2小時了。

        曾參與都江堰世界遺産“雙申”專家小組的西華師範大學教授胡錦矗老師被稱作“熊貓教父”,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奠基人和“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五一棚”:“我要完成國家交與的時代使命”

        與大熊貓結緣,要追溯到1974年。1972年,尼克松夫婦訪華獲得一對大熊貓後,世界驚嘆于這一生靈的魅力,迅速掀起一股熊貓熱潮,而作為唯一擁有熊貓的國家,我們對自己國寶的分佈情況、數量、繁殖等情況不甚了解。周總理指示,應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次對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調查。1974年,胡錦矗受命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

        “70年代頭幾年,我參加了湖北和四川聯合組織的水産資源調查隊,研究中華鱘的保護工作。1974年,我才40多歲,因為我長期跑山林調查,大家都叫我‘山裏人’,所以就點名我來&&。”

        臨危受命,在雪地深溪裏追蹤大熊貓,這一進山,就是40年。跋山涉水、餐風露宿,考察中,胡錦矗發明了從大熊貓糞便著手的調查方法,後來被命名為研究野生大熊貓的“胡氏方法”。同時,胡錦矗科研團隊還第一次查清了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數量和分佈。在野外調查期間,胡錦矗在臥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取名“五一棚”。以“五一棚”為起點,中國大熊貓生態保護逐步走上了世界之巔。而胡錦矗的瀕危動物研究團隊也獲得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最高獎項——“自然保護貢獻獎”。


        “胡爺爺,您為什麼要研究熊貓,並堅持到今天呢?”

        “研究大熊貓是國家的任命,國家給你這麼一個大任,也可以説是時代給你的使命和任務。從對熊貓一無所知到現在小有成就,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這位耄耋老人動情起來,擦了擦眼睛:“曾經有記者問我什麼叫祖國?我説很簡單,生我、養我,讓我成長的地方,就是祖國,我在中國出生和成長,那我也必然應該回饋祖國、報效祖國。有句話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再艱難、再困苦,這輩子也要對得起這份‘大任’。”

        40多年前鄭重接受國家熊貓研究的任務,胡錦矗當做一生的承諾,他踏遍高山深谷,只為與熊貓相遇。當問及如何看待自己和熊貓的情緣,這位老人輕輕地説了一句:“已經有(熊貓)DNA滲入血液裏去了。”

        早晨7:30,胡老已經晨練結束,在校園食堂吃完固定的早餐搭配——米粉和雞蛋,已經坐在辦公室看書了。“現在走不動啦,”90歲高齡的胡老自嘲地笑笑,“去不了山林,我就坐在辦公室,到古書裏去尋找熊貓的歷史價值。”

        《尚書》《史記》《説文解字》《爾雅》《山海經》《莊子》……從堆積如山的古籍裏尋找上古至今對熊貓的記載,是胡老對大熊貓的另一種研究方式。90歲的年紀看繁體豎排線裝書毫不費力,他拿出自己影印的珍本古籍照片,逐字解釋給我聽:“《史記》記載黃帝馴養了虎、豹、熊、貔等猛獸,並驅使它們與蚩尤大戰。我認為貔就是指大熊貓,又稱為貔貅。貔(大熊貓)應當是黃帝其中一個部落的圖騰。《詩經》的《大雅·韓奕》記載向周文王獻禮,獻的貔皮。《山海經》裏對貔貅有詳細描述:很像熊,但毛色黑白。”

        字很小,但胡老饒有興趣,那是學者發現知識之光時特有的興奮:“這一部分還有更精彩的。都知道莊子是文學家、哲學家,但忽略了他還是一個生物學家,他對熊貓有詳細的描述:‘豐狐文羆,搏于山林,伏于岩穴,夜行晝居,求食江河之上。’説的是一種有黑白花紋的熊類,他稱為‘豐狐’,就像長胖了的狐狸。捉它要在森林裏面去,因為它棲息在洞穴裏。求食于江河之上,熊貓確實是生在河源地帶的。這些描述都符合熊貓的生活習性。”

        胡老考證,戰國時期的莊子作為道家創始人之一,已經有了樸素的生態學概念,把中原分為十個生態系統,如水、濕地、山林、丘陵、草原……而被稱為“豐狐”的大熊貓,就被歸為“山林”生態系統。因此胡老談到莊子時倍感親切,仿佛在談論自己的同行。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歷來強調尊重、順應自然,日與星辰,水陸草木,山林禽獸,都可納入道家視野。據不完全統計,《莊子》一書,涉及的飛鳥有22種,水中生物15種,陸上動物32種,蟲類18種,植物37 種,可以説,《莊子》是部博物志。1800年前的張道陵,也吸納了萬物平等、順應自然的生態觀,在青城山創立了道教,陰和陽,不僅是道家的圭臬,也是大熊貓帶給世人黑白兩色的獨特審美,更是這種生靈立身處世的秉性。

        2000年,都江堰市成功申報世界遺産,胡錦矗作為申遺專家小組,為都江堰市“熊貓走廊”地位進行了定論,尤其是位於都江堰市北部的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岷山山系南端,是岷山山系野生大熊貓B種群最大的棲息地之一,是聯絡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兩大野生大熊貓種群的關鍵區域和“天然走廊”。説起20年前的事,胡老記憶猶新:

        “都江堰的地形地貌是很複雜的,它一部分屬於岷山,一部分屬於邛崍山,低處還有龍門山。所以從地形、地貌、水務方面都江堰都是一個交互的地方。所以都江堰特色不僅有岷山的熊貓,還有邛崍山的熊貓,河西(岷江西側)那邊過去農村都有熊貓,成都動物園1953年那個熊貓就是在都江堰的玉堂鎮救護的野生大熊貓,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隻被救護的活體大熊貓。地形是交匯的,物種也是交匯的,不僅僅是熊貓,作為一個交匯地帶必然生物多樣性更豐富。農業動物、低山動物、高山動物、水域濕地動物和植物都有,它還是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交匯的地方。”

        2018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成都成立,2019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成都市管理分局在都江堰市掛牌成立。談到這一話題,胡老很欣慰: “大熊貓國家公園打破省界,避免行政上單純發展經濟的情況,熊貓的棲息地不允許商業開發。我們和大熊貓是同住一條河,同飲一江水,所以保護大熊貓,不僅保護了它們的棲息地,也保護了人類自己。這也是習總書記提出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所在。青城山浸潤著道家思想,道家講究天人合一,保護大自然、關愛民生也是天人合一的事情。”

        “生態”一詞,希臘文oikos原義為“房屋”、“住所”,進而産生了德語詞彙ökologie,進入英語成為ecology ,因此從詞源學上看生態學ecology 是指“研究居住地或棲息地的學問”。這個“棲息地”,應該是人類、動物、植物等天地萬物共同的家園。

        “生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缺了任何一環都不行。麻雀,老鼠,豺狼,這些曾經被認為是有害的動物,也有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所以這也是哲學思想,什麼都不能絕對地看待,這叫中庸。”

        在送給都江堰市的書裏,胡老寫下殷殷寄望:“愛護都江堰,更要愛護都江堰的自然環境。”

        “都江堰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很早就會利用自然環境的地方。它是世界遺産,因此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利用熊貓棲息環境的獨特性,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從這個角度放眼世界,著眼本地,福在當代,利在韆鞦。”

收藏
下載客戶端

蘋果IOS

安卓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APP

iPanda熊貓頻道微信公眾號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