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臉盲”傳來福音 “認臉”APP即將上市

來源: 熊貓頻道 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4:06 字號: A A+

        大熊貓所擁有的黑白相間的皮毛及別具一格的“黑眼圈”,個體之間看起來十分相似,難以區別。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中,個體識別是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研究的基本前提。對於圈養的動物,個體識別是對其進行日常飼養和動物譜係、檔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對於野生動物,個體識別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動物的種群結構,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撐。目前,熊貓基地就大熊貓個體識別相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其中,論文“Giant Panda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mall Database”(中文名“基於小數據集的大熊貓個體識別”)被ICIP2019(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會議錄用,同時,運用此數據庫建立的大熊貓“認臉”APP,也將推出,是大熊貓“臉盲患者”的福音。

雙胞胎“七喜”“七巧”

雙胞胎“七喜”“七巧”


        我國就野外大熊貓保護工作,先後四次組織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但是,對於野外大熊貓的種群結構的研究依然難以厘清。據專家介紹,動物的種群結構主要由種群密度、年齡大小、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徵組成,我國野生大熊貓野外種群結構因其獨居深山竹林和家域面積廣闊的生活習性而難以被跟蹤監測。高效、準確開展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分佈情況是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專項技術圖

專項技術圖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作為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長期致力於大熊貓保護與研究。多年來,為了更好地將大熊貓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有機結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在積極參加全國大熊貓種群調查和野生大熊貓孤立小種群的復壯保護研究基礎上,不斷嘗試突破現有種群調查瓶頸,尋找方法和技術的革新,以更好地服務於大熊貓保護。

專項技術圖

專項技術圖


        2017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共同開展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兩年來,建成含有12萬餘張圖像、上萬個視頻片段的數據庫;對近萬張圖片完成了標記、分割和註釋。通過此數據庫,實現了對圈養大熊貓臉部自動檢測及大熊貓個體識別工作。運用此數據,大熊貓專家們還特別推出一款“認臉”APP,通過大熊貓臉部獨有的特徵數據,經過數據庫分析、對比,實現對大熊貓的精確識別。該算法優於當前世界五種最先進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方法(AlexNet, GoogLeNet,ResNet-50,VGG-16和VGG-Face)。

專項技術圖

專項技術圖


        據悉,未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將聯合研發團隊繼續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圈養和野外大熊貓影像資料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經濟、快速、高效和長期開展野外大熊貓種群調查和健康監測探索新模式,從而為提高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智慧監測與保護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技術支撐。大熊貓貓臉識別技術的突破和應用開發,業內外呼聲頗高,既有利於對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推進,還方便了民眾對於大熊貓的識別。如此一來,民眾可以通過手機APP掃描大熊貓的臉部,即可獲得大熊貓個體的基本信息。

收藏
下載客戶端

蘋果IOS

安卓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APP

iPanda熊貓頻道微信公眾號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