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主任張志和:16年將熊貓打造成“最萌代言人” 以文化為媒讓世界發現四川

來源: 四川新聞網 時間:2018年12月20日 12:06 字號: A A+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張志和博士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張志和博士)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9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道)目前,熊貓粉絲已經遍佈全球,熊貓元素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12月19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成都熊貓基地),來自世界各國的熊貓粉絲跨洋越海只為親眼一睹可愛的大熊貓。而吸引他們的除了大熊貓本身,還有大熊貓文化,離開之前,買熊貓文創産品已成為打卡熊貓基地的另一種有力證明。各國熊貓粉絲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再將買回的熊貓文創産品送給親朋好友,這一舉動,正是熊貓文化傳播的小小縮影。

        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熊貓已成為四川的一張靚麗“名片”。四川如何擦亮大熊貓這張“名片”?早在16年前,成都熊貓基地便開始先行探索。成都熊貓基地主任張志和博士認為,大熊貓是世界了解四川的一個窗口,而大熊貓文化則是四川對外交流的一個載體。“基地從2002年開始便著力打造大熊貓文化和大熊貓品牌,經過16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將大熊貓打造為四川的‘最萌代言人’,通過熊貓文化的傳播向世界展現四川魅力。”

基地與川航共同打造熊貓主題飛機,深受乘客喜愛

(基地與川航共同打造熊貓主題飛機,深受乘客喜愛)

        大熊貓成“全球巨星” 它的圈粉秘籍有這些

        記者:大熊貓究竟有多火?您能為大家舉幾個例子嗎?

        張志和:首先,從線上來説,大熊貓可謂是自帶流量。近兩年,成都熊貓基地相關新聞超過100萬篇次。2003年,為了讓全球民眾足不出戶地實時觀看、了解大熊貓的日常生活,基地提出了通過互聯網實時直播大熊貓生活狀況的想法。2008年,“熊貓全球眼”直播模式得以實現,首個大熊貓網絡視頻直播網站建成。2013年,“熊貓頻道”正式開播,通過互聯網,全球用戶可以24小時觀察到遠在成都生活的大熊貓,從此,熊貓粉絲不再受到距離或是語言的限制。到今天,熊貓頻道的全球粉絲已增長至2200萬,其FACEBOOK賬號互動率位列全球第二。其次,從線下來説,大熊貓同樣攢足了人氣。2018年,到成都熊貓基地的中外參觀者已經超過700萬人次。每年國慶、春節大假,由於遊客數量太多,基地還必須採取限流措施。

        記者:您認為大熊貓獨有的魅力在哪?是什麼讓它們火遍全球?

        張志和:這與大熊貓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類的心理需求有關。全球不斷上漲的“熊貓熱”一方面是因為大熊貓本身所具有的生物特性恰恰與人的心理、精神需求相契合。舉例來説,大熊貓的顏色為黑白色,又稱“宇宙色”,是人類生産、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顏色,給人一種熟悉感、親切感與安全感;熊貓無論大小都有一種萌態,這種萌態通過其孩童式的行為模式展現出來,比如“奇一”喜歡抱大腿,這個視頻點擊量在3天內突破10億,是因為這個動作很符合人的撫幼心理;大熊貓的珍稀性,也符合人類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判斷。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們精心策劃推廣的結果。

熊貓+活動方面,基地開展了“地球1小時”美蘭關燈活動

(熊貓+活動方面,基地開展了“地球1小時”美蘭關燈活動)

        熊貓文化是有歷史根源的 且和人類文化息息相關

        記者:您認為什麼是熊貓文化?

        張志和:首先,熊貓文化不是憑空産生的,既有其生物學基礎,也有其歷史與文化根源。比如,“熊貓外交”最早出現在唐朝,被當做是一種國禮。隨著時間的推移,熊貓文化也在發生著變化和創新。因為人才有文化,熊貓文化其實是人的文化,與生産、生活息息相關。到了近代,人們創造出新的熊貓文化,把熊貓進行“人格化”,比如説熊貓很萌,很治愈,從而衍生出大熊貓的“萌文化”,給在社會競爭中壓力很大的人群以慰藉,帶給人們歡樂。

        記者:您認為熊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張志和:熊貓文化是基於大熊貓的生物學基礎、美學價值、生態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産業價值而産生的,這也是熊貓文化的內涵所在。其中,大熊貓的生態學價值是尤其需要關注的。可以這樣説,大熊貓的生存狀態就是生態的一個晴雨錶,它是動物學界公認的“旗艦動物”。中國的大熊貓保護工程,從80年代開始全面啟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90年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與長江上遊的全國禁伐之後,大熊貓野生種群生存狀況得到改善,同時期它們所分佈區域的生態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地鐵裏的熊貓元素

(地鐵裏的熊貓元素)

        8大舉措傳播大熊貓文化 講述最有溫度熊貓故事

        記者:成都大熊貓基地在大熊貓文化傳播方面最困難的時期是多久?

        張志和:2002年前後,基地各方面發展極為受限,既不具備基本的旅遊設施設備等要素,又無品牌知名度,文化旅遊品牌建設更是無從談起。同時,公眾對大熊貓物種本身保護方面的了解也極為有限。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裏,大熊貓僅僅停留在“國寶”的教科書概念中,並沒有更多的機會與慾望去深入了解這一瀕危物種。

        記者:為了克服困難,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採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張志和:面對這一困局,基地文化建設團隊虛心學習與借鑒國內外文化傳播的先鋒理念,經過16年的嘗試與探索,基地大熊貓文化核心理念已逐漸形成,即“講述最有溫度的大熊貓故事”。具體是從三個方面來挖掘故事。一是“貓事”。關於大熊貓本身的故事,包括熊貓這個物種的故事和日常生活萌事。比如,為了讓熊貓“科琳”順利繁育,基地科研人員為其播放熊貓“AV”,記錄這一故事的照片迅速傳播,最終入選《時代週刊》“2013最令人驚奇照片”。一個記錄熊貓從樹上摔下來,名為“天降國寶”的視頻爆紅,播放量高達5000萬;二是“人事”。挖掘人和熊貓之間的故事、情感,展現大熊貓保護工作者的奉獻、專業。我們有許多飼養員也因此成為了“新晉網紅”;三是熊貓與人與環境的故事。包括人是如何保護大熊貓的,大熊貓保護對生態環境的價值是什麼。2016年,“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形象大使”全球徵名暨“UNDP熊貓使者”全球招募活動啟動後,吸引了116個國家地區的民眾參與。

熊貓國際藝術中心內展出的以熊貓為主題的藝術品

(熊貓國際藝術中心內展出的以熊貓為主題的藝術品)

        記者:具體如何挖掘和傳播熊貓故事,取得了哪些成效?

        張志和:16年來,基地從8個方面來挖掘和展示大熊貓故事,傳播大熊貓文化,大獲成功。一是在熊貓音樂方面,基地與眾多優秀音樂家聯合製作了全球第一張以熊貓為主角的專輯《超口愛》及全球第一首以熊貓野放研究為主題的熊貓單曲《伴你回家》。二是在熊貓影視方面,由基地與IMAX集團合作拍攝的首部IMAX大熊貓紀錄片——PANDAS在北美30余家IMAX和IMAX3D影院公映;紀錄片PANDAMAKER(大熊貓的締造者)在BBC-2台首播;《熊貓51的故事》在日本50余家影院同步上映;大熊貓電影《熊貓的生活》在日本140家影院播映。

        三是在熊貓出版方面,基地先後出版了《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圈養大熊貓研究進展》等近十本科研專著,《晶晶心語》、《熊貓的秘密》等二十余本科普讀物。同時,基地于2004年創辦的《大熊貓》雜誌(現更名為《看熊貓》),已出版47期,總發行量50萬餘冊。

        四是舞臺劇方面,基地獨創的熊貓舞臺劇《拜年啦》在2018年央視網絡春晚上大放異彩。2018年10月“成都熊貓國際音樂節”開展期間,由基地自編自導的全新舞臺劇《熊貓茶館》正式亮相。五是在音樂節方面,由基地聯合咪咕音樂舉辦的“成都國際熊貓音樂節”吸引了超3萬人到現場觀看,直播在線用戶650萬人。六是在文化藝術展覽方面,基地已連續在4個國家7大城市舉辦了“熊貓與世界-中國大熊貓保護文化藝術全球巡展”,參觀人數高達40萬。同時,首家熊貓國際藝術中心也在基地內正式開館。

        七是大熊貓文化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傳播。“iPanda熊貓頻道”和“PANDAPIA全球大熊貓家園”兩大熊貓網絡社區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擁有粉絲總量2500萬。八是公共空間的大熊貓文化建設。基地已在成都地鐵機場站、熊貓大道站等公共空間傳遞大熊貓文化,並打造了“盼達號”地鐵專列。此外,基地與川航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打造有“熊貓之路”主題航班、熊貓候機廳等,大力推廣“熊貓文化”。

曬著太陽,吃著竹子的大熊貓“奇一”

(曬著太陽,吃著竹子的大熊貓“奇一”)

        16年探索熊貓文化傳播 打造出四川“最萌代言人”

        記者:大熊貓是如何助力四川走向世界的?

        張志和:改革開放讓四川各行各業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就。要了解四川,需要一個載體,一個最容易讓人接受、喜愛的載體,那麼,大熊貓正是一個好的載體。成都大熊貓基地通過16年的探索,將大熊貓打造成為了四川“最萌代言人”。以大熊貓文化為媒介,讓大家了解大熊貓,了解大熊貓的家鄉四川。

        記者:您對大熊貓文化的傳播有什麼建議嗎?

        張志和:大熊貓文化的傳播不能流於表面,需要深入的挖掘。目前熊貓+的形式已經流行開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熊貓+不能只是簡單的疊加,必須要有“化學反應”進行融合、創造、提升。在熊貓+文化活動這一方面,基地開展的“地球一小時”大熊貓“美蘭”關燈活動,讓大熊貓當上環保活動代言人,呼籲公眾對於大熊貓保護及生態保護的關注,一舉獲得國際公關協會“年度案例獎”;而在熊貓+文化品牌這一方面,基地也成功打造了諸如成都國際熊貓音樂節、舞臺劇《熊貓茶館》等優秀的原創文化品牌。同時,基地積極發揮明星大熊貓的有力影響向公眾傳遞大熊貓保護意識,比如針對當時世界上出生時體重最輕的大熊貓“51”,基地與國際知名電影團隊開展合作,通過紀錄片和出版物的形式生動地向全世界講述了51在飼養員的精心照顧下化險為夷、茁壯成長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您認為大熊貓文化的傳播和大熊貓保護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張志和:在大熊貓文化的內涵中,熊貓的生態價值十分重要,大熊貓保護是大熊貓文化傳播的基礎,傳播大熊貓文化,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大熊貓文化的了解從而去關注和保護真正的大熊貓。因此,大熊貓文化傳播和大熊貓保護兩者是互相促進和融合的。

       (文中部分圖片和視頻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收藏
下載客戶端

蘋果IOS

安卓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APP

iPanda熊貓頻道微信公眾號

iPanda熊貓頻道官方微博

860010-1159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