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的系列配套活動之一,8月22日下午,大熊貓主題書籍分享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活動由國家圖書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主辦,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執行。
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當代著名作家阿來,詩人、當代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徐剛,國內知名大熊貓文化研究專家譚楷,國內著名大熊貓文化學者孫前這五位重量級嘉賓來到國家圖書館,為讀者分享了自己與大熊貓的情緣、分享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知、分享自己創作大熊貓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為聽眾帶來了一場內涵豐富的大熊貓文化盛宴。
長久以來,以大熊貓為主題的文學類、科普類和紀實類作品在國內外深受人們的喜愛。大熊貓800萬年進化史的神秘身世、大熊貓棲息地的奇峻秀美、大熊貓與人類的不解情緣,都讓大熊貓成為研究者、作家、記者筆下的主角,無聲感動著一代代讀者,傳遞著人與大熊貓的情感紐帶,啟示著人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來與胡錦矗 以熊貓為交點,在川西高原數次“邂逅”
“我第一次關注到大熊貓,是在臥龍保護基地建立以後。”在分享會上,著名作家阿來講起了一段往事,“從馬爾康到成都,出差的路上,總是要經過臥龍。我曾多次走進臥龍的遊客中心,那裏擺放著許多科普類書籍。今天胡錦矗老師提到的幾本書,我幾乎都曾在這裡看到過。”
四川以西,臥龍之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大熊貓研究保護髮源地。在這裡,胡錦矗作為中國“熊貓教父”,帶領數代科研人員,以數十年為單位,奠定了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的堅實基礎。在他們行走在山巔原野時,尚年輕的阿來,一次次從山腳下經過,以書為媒,接受著自己最初的“自然教育”。
大熊貓為何如此特殊?在阿來看來,有著雙重的哲學意義。“熊貓的黑白,就像是太極。而熊貓的極可愛,以及瀕危的極可憐,又形成了震動人心的衝突。”這樣的衝突富有戲劇性,冥冥中又應和著四川這片土地的精神氣質,“在衝突中尋找平衡,以豐富廣袤的環境和資源容納衝突,這就是四川千百年來的魅力之一。”
知名作家、詩人徐剛 《大森林》探討與大熊貓相似的問題
作為知名作家、詩人,徐剛獨特的氣質讓人印象深刻。 “我儘管沒有專門寫過大熊貓,但在《大森林》這本書裏,我寫了大熊貓是個國寶,同時也是臥龍地區的生態標桿”,徐剛説,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説,自己探討的是與大熊貓相似的問題,“為什麼人類歷史上只有中國有大熊貓”?徐剛表示,同大熊貓一樣,中國有很多東西是其他國家沒有的,像數百種的杜鵑等植物,都讓很多外國植物學家趨之若鶩。
專注書寫熊貓故事近40年 作家譚楷眼中的大熊貓:可愛、慈祥、偉大
作為中英文版《大熊貓》執行主編,譚楷關注大熊貓近四十年,著有《孤獨地跟蹤人》《我是大熊貓》《大震在熊貓之鄉》等文學與科普作品,38年來專注撰寫大熊貓和人的故事從未改變。在他的寫作生涯裏,一直有人重復同一個問題:為什麼喜歡熊貓?
分享會上,譚楷説:“這是來自於兩種世界上最吸引人的目光。”譚楷跟隨中國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以及美國動物學家喬治·夏勒,為採訪報道蒐集素材。考察團隊來到成都動物園,適逢大熊貓美美生産,園方同意讓夏勒博士進去近距離觀察。譚楷在外記錄著夏勒博士的一舉一動,卻發現從他進入熊貓産房之後,數個小時不肯挪開目光,眼神中充滿了專注。 “那種眼神見過你就不會忘,疲憊又憂鬱的眼神,已經存在800萬年的眼神,這個眼神很打動我,所以我開始真正地關注熊貓。”
闡釋“大熊貓文化”內涵 學者孫前講述熊貓文化的前世今生
分享會上,國內著名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孫前,曾經還有另一個身份——雅安市前副市長。
四川雅安是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之一,這座城市保持著一項世界之最——海拔高低差距最大的城市。在孫前看來,這樣的地形和生態環境,與大熊貓文化能夠走向世界有著密切關係。
從海螺溝到鄧池溝,孫前不僅是旅遊策劃專家,更是國內著名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一部《大熊貓文化筆記》囊括了研究大熊貓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走發現大熊貓神父的足跡、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大熊貓文化品牌、圍繞大熊貓文化的國際交流,每一個兼具深度與趣味話題的背後都是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大熊貓文化筆記》顯示出孫前對大熊貓文化追根溯源的努力,這本書不僅在詳細的敘述大熊貓,視野觸及大熊貓棲息地秦嶺山脈、邛來山脈,100多年大熊貓的繁衍生息,還有400多張珍貴照片。
分享會上,孫前還展示了雅安和熊貓有關的文化區域,與各界人士之間圍繞熊貓的友誼與交往,講述了百年以來的熊貓研究。
蘋果IOS
安卓
我有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