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每天早晨,馬三小都是村裏最早起床的人,因為他要把種樹的全副家當都帶在身上就要花費半個多小時。那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拐杖,綁上鐵鎬、鐵鍬、撬棍,總共要30多斤的重量。每天,馬三小都是架著這副特殊的拐杖行走在山溝和荒灘上。
“半身老人”馬三小扶拐十年、荒山種樹3000多棵的傳奇經歷一經報道,便引發媒體和網民的極大關注。馬三小是來自河北省井陘縣秀林鎮的63歲傷殘老兵,在貧瘠的大山溝裏,十年如一日“爬行”植樹,被譽為“大山裏堅強的白楊”。
無腿老兵馬三小每天早晨5點起床,收拾停當後出發上山,遇有陡峭的上坡或下坡時,馬三小就把假肢取下,雙手著地匍匐前行。到達目的地後,馬三小拿出隨身攜帶的鎬頭、鐵鍬,坐立在地上開始刨坑,然後將樹苗放進坑內,再細心的培土夯實。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颳風下雨,他都沒有間斷。
馬三小紮根太行山深處,拖著殘軀堅持種樹。10年來,無論秋冬春夏、下雨颳風,他每天攜帶鎬頭、鐵鍬,爬行到種樹地點,自己刨坑、栽樹、澆水。
馬三小的故事被網友拍成視頻發到網上,被網民看成現實版的“士兵突擊”。他沒有雙足,但他身上“不拋棄、不放棄”的勁兒,卻讓他在人生路上,走得比普通人更遠。
下面的這張面孔是最近在網絡上引發關注的河北井陘縣的一位退伍老偵察兵。在貧瘠的太行山深處,這位老兵在山溝裏幾十年如一日地植樹,而你能想象麼?
已經62歲的馬三小每天堅持5點起床,換假肢、撐雙拐,收拾停當就上山種樹;遇到上坡下坡,他便雙手著地,匍匐前行;到了地方,他就刨石頭,挖樹坑,爬行著運土搬石。
難以想象,十年來在凹凸不平的碎石路上、在艱難的爬坡下坡過程中,老人還經受了哪些傷痛和險境!而他,始終如一地堅持下來,並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我想,支撐他的,便是永遠閃耀的軍魂吧。
應當看到,馬三小種樹成功的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土地承包責任制,這讓他承包荒山、植樹造林成為可能。這也告訴我們,在提高農民生産積極性、帶領農民生産致富的過程中,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政策支持至關重要。我期待看到這一領域政府有更多的作為。
從一個一米8幾的漢子一下變成了沒有雙腿的殘疾人,馬三小也曾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妻子有病,孩子還小,自己是家裏的頂梁柱,還要扛起養家的責任,這時候馬三小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植樹致富的消息,這啟發了他。雖然腿有殘疾,可身體不差,於是馬三小決定開始依靠種樹發家致富。
馬三小並沒有荒廢這土地,沒有拒絕臟、累、苦的種樹活兒,十年來,他勤勤懇懇、扎紮實實地耕耘著,每年春天種樹,夏秋冬三季主要是挖坑、照顧幼苗。付出終有回報,點點綠色匯成片片樹林,越來越多的樹苗成活了,給原本荒蕪的大山增添了無限生機。
每天早晨,馬三小都是村裏最早起床的人,因為他要把種樹的全副家當都帶在身上就要花費半個多小時。那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拐杖,綁上鐵鎬、鐵鍬、撬棍,總共要30多斤的重量。每天,馬三小都是架著這副特殊的拐杖行走在山溝和荒灘上
最早種下的那三、四百棵樹,06年吸引了一些客商高價收購,高的一棵能賣幾百元,對於馬三小來説絕對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但這個時候馬三小卻捨不得賣樹了。 儘管現在馬三小家的生活還不富裕,但馬三小説自己雖然雙手空空但內心卻是滿滿的,看著那一排一排綠樹好像綠色的士兵守護著家鄉。
有信仰是最幸福的。老兵的行動可能也不全在於經濟上的考慮,這是一種奉獻精神,一種溫暖和淳樸的信仰,也是人作為自然的生靈,對大自然的反饋。人與自然的關係融洽,與子孫後代的利益站在一起,是一種美德。通過植樹,也是鍛鍊身體,修身養性的方法,體現的是一種修煉和信仰的境界
馬三小的行為顧然值得讚頌,但正如他自己所坦誠的那樣,“一開始,我是抱著維持生計的目的,想靠種樹發家致富。”所以,光靠樹孤立的典型,宣傳讚揚之是不具多少現實推廣意義的。我們報道這些“感人的、了不起的”事跡,終其意義是為激濁揚清。
馬老的話感人肺腑:“我的身體殘疾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還有健康的心靈。志氣與希望是中華民族的魂。”向馬老致敬!同時也呼籲我們的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級的大媒體,眼晴再多向下一些,多關注基層百姓們的生活言行。
一個強健的人,不止是擁有強健的身體,更是因為強健的精神。怕窮,但不怕吃苦,從改變家庭境況的簡單初衷開始,用不屈的意志和雙手,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也改變了家鄉的面貌。正如老人説的“這種説法不太準確。一開始,我是抱著維持生計的目的,想靠種樹發家致富。”
中國好人馬三小感悟:只要自強不息,終能展現生命的活力與美好。同時政府應該為此覺得羞愧,荒山綠化工作,年年也投入不少錢財,宣傳得轟轟烈烈,到頭來還沒有一個殘疾軍人的個人行為來得有效,難道不該為工作方式反思嗎?有些事情,不是靠嘴上説説,新聞上報道報道就能算是做了的。
馬老的話感人肺腑:“我的身體殘疾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還有健康的心靈。志氣與希望是中華民族的魂。”向馬老致敬!同時也呼籲我們的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級的大媒體,眼晴再多向下一些,多關注基層百姓們的生活言行
登錄 | 註冊用戶名: |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