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18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不結盟運動每三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 [詳細]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 -- NAM) 1956年,南斯拉伕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隨後,印尼總統蘇加諾、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 西哈努克、加納總統K 恩克魯瑪等政治活動家也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 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伕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詳細]
進入21世紀,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不結盟運動嘗試對自身進行重新定義。在新形勢下,不結盟運動着重強調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併為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成員國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權益。 [詳細]
不結盟運動不設總部,無常設機構,無成文章程。它定期召開首腦會議、部長級會議、協調局部長級會議及紐約協調局會議等。首腦會議為不結盟運動的最重要會議,自1970年起,首腦會議會期制度化,每3年舉行一次。不結盟運動各種會議均採取協商一致的原則。如有分歧,各成員國可採取書面形式向主席國正式提出保留意見,以示不受有關決議或文件的約束。 [詳細]
不結盟運動現有120個成員。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的關係,在國際事務中與不結盟運動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並於1992年9月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 [詳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擺脫大國控制,避免捲入大國爭鬥,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採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955年的萬隆會議本着"求同存異"原則,通過了團結反帝的綱領,顯示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巨大力量,給不結盟運動以思想啟示和政治推動。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伕、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在開羅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有20個國家參加。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個條件:
① 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