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軍魂》第八集 新里程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1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進入[軍事紀實]>>

    這部彩色紀錄影片,是1978年一位英國記者獲准進入中國某部軍營拍攝的,它紀錄了當年人民解放軍的基本形象。

    身穿的確良軍裝的士兵正在訓練射擊、刺殺和投彈,這些內容是當時中國陸軍最基本的訓練課目。訓練場旁邊的菜地和雞舍一派興旺景象,官兵們發揮自力更生的精神進行自我保障。當然,敏感的英國記者還注意到了軍營裏最具時代特色的一筆——墻壁上寫著“準備打仗”的標語。

    這是當時在中國任何一座軍營都能看到的宣傳口號,這支人民軍隊時刻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徹底消滅一切膽敢侵犯之敵。

    然而,時隔不久,英國記者所拍攝下來的中國軍隊就要發生轉變了,伴隨1978年冬天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些時刻準備打仗的中國軍人將邁上嶄新的里程,面臨另一種全新的挑戰。

    1979年的這次蛇口大爆破,標誌著中國經濟特區開始起步,它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政府第一次允許在沿海一定區域內,直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蛇口大爆破所産生的衝擊波是非同尋常的。位於這次衝擊波最近距離的,是駐守南海前哨的某部八連。

    1952年9月,八連官兵進駐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廣東珠海大橫琴島。面對敵特的挑釁和糖衣炮彈的進攻,全連官兵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保持了人民軍隊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政治本色,成為禦敵防腐的鋼鐵堡壘,1964年八連被國防部命名為“南海前哨鋼八連”。

    然而,當歷史榮譽傳到八連新一代人手中時,珠海一夜之間成為中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

    外部世界的變化對軍營衝擊是巨大的。“堅如磐石”的哨位變成了開放口岸,昔日的“假想敵”成了投資商,外商的工廠一直開到了連隊營區的旁邊。更讓八連官兵始料不及的是,這年春節,一位澳門投資商要回家過年,便和開發區領導一起找到八連黨支部,希望官兵們能在節假期間幫著照看工廠,並拿出一萬元澳幣作為獎金。

    面對投資商的要求,官兵們議論紛紛,“過去為偉大祖國站崗,現在難道要為資本家站崗嗎?”八連黨支部必須回答好這一問題。

    吳傑明 國防大學研究員

    當年,同樣駐守在經濟特區的,還有“紅色前哨連”、“鼓浪嶼好八連”等一批英雄連隊,特別是1984年黨中央決定開放沿海沿邊城市,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之後,過去的“邊防前哨”許多成了“開放口岸”和“邊貿點”,這些新情況引發了許多新問題,而核心的問題就是,人民軍隊究竟以什麼樣的姿態來看待改革開放、進而支持改革開放。

    軍隊與使命共生,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總是根據黨的任務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伴隨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人民軍隊的建設與使命也必然要邁上新的里程。

    郭志剛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硬著頭皮也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軍隊要服從經濟建設大局,要在這個大局下行動。

    “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在大局下行動”,首先成為了全軍部隊邁上新里程的一致步伐。

    1981年的春節前夕,“南海前哨鋼八連”黨支部作出了一個決議:他們把連隊的巡邏路線延長到外商投資的工廠,同時把一萬元獎金如數退回。八連黨支部對官兵們説,改革開放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我們這是在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站崗!

    當我們把今天的深圳經濟特區,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這些老照片疊合在一起時,人們或許會體會到當年改革者們的創業之難。

    李建昌 國防大學教授

    在特區建設剛起步的時侯,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上哪去找這麼一支,能夠承擔如此大規模建設任務,又能吃苦的這樣一個建設隊伍,那個時候條件很差,也沒有什麼錢。

    1980年,人民解放軍抽調工程部隊兩萬餘人開赴深圳,在一片荒灘上完成了市政府大樓、電子大廈等160多項基建工程,為深圳經濟特區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在廈門經濟特區,為了支持當地政府的對外開放,駐守部隊奉命撤出灑下多年汗水建設起來的營區,告別了這片風景。

    今天,在中國沿海沿邊地帶,不僅開放了130多個國家級口岸,還建起了數以千計的邊境貿易點,面對迅速繁華、迅速富裕的外部世界,面對“山下數票子,山上守卡子”巨大反差,全軍官兵以“虧了我一人,幸福千萬家”的實際行動做出了時代的回答。

    今天,這裡已成為天津市的一個旅遊景點,它還是一項造福人民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歷史見證。上世紀70年代末,天津市遭遇五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水荒,居民人均用水由原來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而且還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澀鹹水。為了引來灤河水解決天津的用水難題,198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開工。中央軍委下令,由北京軍區某師和鐵道兵某師承擔最艱巨的隧洞施工任務,開鑿一條12.39公里的引水隧洞穿越河北省遷西縣的景鍾山。

    趙長髮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這個隧道,在當時來講,在我們國內,這是最長的一個引水隧道,準確的講,就是9.69公里,如果按當時的施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就是兩頭要打的話掘進開挖,那麼需要十年左右。

    景春陽 原鐵道工程兵第八師師長

    這個呢我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長隧短打,就隧道長的,但是呢短打,怎麼短打呢,把隧道分成很多的段落。

    1980年11月,冒著天寒地凍,景鍾山隧洞工程全面展開施工。解放軍官兵與冰水搏鬥,向頑石開戰,共打眼放炮近100多萬個,穿越斷層、破碎帶350多個。時至今日,原鐵八師師長景春陽對當年發生的一個故事依然記憶猶新。

    景春陽 原鐵道工程兵第八師師長

    有一個副排長,1983年的春節,在家裏面都給他訂了婚,那他就回去了,他30號就走,29的晚上他又進洞,結果的話,就在29的晚上,在隧道施工的過程中,又塌方了,結果就把他砸死了,犧牲了。

    經過兩年的艱苦奮戰,景鍾山隧洞于1983年7月勝利貫通,確保了引灤入津工程比原定工期提前兩年竣工。清涼的灤河水包含著子弟兵的赤子之情流入了千家萬戶,而在天津人民專門修建的這座“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上,鐫刻著在工程中獻出生命的17位官兵的名字,銘記著人民軍隊在新時期的豐功偉績。

    然而,當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以鮮血和生命鑿通引水隧洞的施工大軍中,那支鐵道兵部隊即將被撤消番號,那些轉戰南北、立志獻身國防的官兵將要脫下那身他們鍾愛的綠軍裝。

    這是近萬名指戰員理智和情感都難以接受的一次艱難抉擇,然而,這又是一次黨的重大決策,是人民軍隊邁上質量建軍新里程的必然之舉。

    1985年5月23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軍委主席鄧小平系統闡明了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軍隊建設全局的設想。

    姜鐵軍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會議作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就是從長期以來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宣佈:軍隊裁減員額100萬。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百萬大裁軍正式拉開了序幕。

    滿開宏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

    百萬大裁軍,這是實現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實際的行動。但是,要在兩三年內完成裁軍100萬的任務,困難可想而知,部隊的合併,百萬官兵的進退去留,都並非易事。所以鄧小平曾經説,“我們下這樣的決心,這是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全軍各部隊服從大局,叫撤就撤,叫並就並;指戰員們叫走就走,叫留就留,表現出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過硬作風。

    中央軍委決定撤消昆明軍區時,儘管許多官兵在感情上並不十分情願,但在執行裁撤命令時卻毫不含糊。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張铚銹將軍堅定地表態:“部隊不是我們哪個人的,是黨領導的,黨的部隊,我們是黨的人,應該服從黨的需要。”

    同一時刻,基建工程兵脫離軍隊建制,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國家鐵道部。曾經功勳卓著的兩支英雄部隊,在百萬裁軍中離開了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

    從那時到今天已經過去了20多年,然而,在當年鐵道兵機關大院裏,每一個清晨依然是伴隨《鐵道兵之歌》開始的。

    張宏正 原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你看,這就是當年我們鐵道兵的軍徽。我們雖然脫了軍裝,但是我們軍魂不散,包括我們每天早晨,我們的機關,我們的工地,都要播放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曲,這是我們的兵歌。過去我們唱這首歌,風餐露宿,披荊斬棘,到沒有鐵路的地方修鐵路,到那些被文明所遺忘的地方去耕耘文明之花,現在我們唱這首歌,繼承了發揚鐵道兵的優良傳統,在改革中當先鋒,在建設中當闖將,在政治工作中當模範,永遠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

    正是有了這種“在大局面前,甘願犧牲局部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觀念,百萬軍中兒女用他們對黨的忠誠和默默奉獻,為人民軍隊的質量建設之路,鋪就了一塊塊堅固的基石。

    1987年初,百萬大裁軍基本完成,人民解放軍總員額由400多萬降低到300萬人。

    楊桂華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通過這次大裁軍,我軍的體制編制更趨合理,官兵的比例達到了1:3.3,那麼呢,我們又組建了集團軍,更新了裝備,那麼我軍的精兵合成程度,更加提高了一步,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人民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另一標誌,就是恢復並實行新的軍銜制。

    然而,正是在醞釀和恢復軍銜制的過程中,一批老將軍、老同志為了推動軍隊幹部隊伍實現年輕化,以“不任新職、不授軍銜、不穿軍裝”的高風亮節,&&樹立了“聽黨指揮”的光輝楷模。

    賈若瑜 原全軍恢復軍銜辦公室主任

    當時來講,面臨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老幹部,一個是地方幹部兼軍事幹部,當時就是整的就是這個東西,那麼你既然是已經離開了這個工作崗位,離開了,你不管這些事情了,給你授了就沒有實際意義,小平同志講,我就不要銜是不是,你們越給我授什麼銜,我越不要銜,小平同志講,地方黨委堅決執行,一律不授銜。

    當年,身為全軍恢復軍銜辦公室主任的賈若瑜將軍,在完成了恢復軍銜制的論證與相關制度建設以後,便率先垂范,悄然隱退了。

    戰功卓著的開國上將、原軍事學院院長蕭克也是如此。是他率領訪問團出國考察世界軍事教育後,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在軍事學院基礎上建立國防大學”的建議,而當國防大學籌建完畢後,肖克推薦比自己年輕的張震擔任國防大學的校長,他自己主動辭職,退出了為之奮鬥一生的軍事教育崗位。

    聽黨指揮,服從大局。經過百萬裁軍和調整編制體制的人民軍隊,闊步走上了質量建軍的新里程。以“精兵、合成、高效”為目標,人民解放軍朝著機構精幹、指揮靈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快速、效率很高、戰鬥力很強的方向邁進,實現著由“龐大”向“強大”的飛躍。

    十年新里程,十年強軍路。 1977年8月,鄧小平在再一次復出不久,就明確提出,要花幾年時間把軍隊政治機關的地位和作用,恢復到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水平。隨後,他又強調政治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是我軍的生命線。

    1981年6月,鄧小平就任軍委主席不久,在全面恢復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同時,集中抓了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建設。他多次強調,制度問題是帶根本性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要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沿著正確軌道前進,必須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985年6月,中央軍委在作出百萬大裁軍重大決策的同時,就開始運籌一部關係到新時期軍隊建設政治方向的關鍵性文件,並且在第二年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得到通過。

    苗潤奇 空軍指揮學院 教授

    這就是《關於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它明確規定了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人民軍隊的性質。

    經歷了風雨滄桑,總結中國革命的成功經驗,1989年11月9日,在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結束之際,即將離任的軍委主席鄧小平對軍隊的高級將領們鄭重囑託。

    我確信,我們的軍隊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我們的軍隊始終要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社會主義。”

    這是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對新時期人民軍隊性質做出的歷史定位。

    1989年,對於世界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來説,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年份。當蘇東劇變的風暴向共産主義國家襲來的時候,中國的軍隊又將給出怎樣的回答呢?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