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 2012年11月07日 10:57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即將出席黨的十八大的2270名黨代表中,生産和工作第一線黨員692名,佔30.5%,比十七大時提高2.1個百分點。他們中間,有帶領村民致富的村支書,有服務社區百姓的志願者,有生産線上辛勤勞作的技術工人,有課堂上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
他們生動多彩的故事,是8200多萬黨員的寫照;他們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遞著億萬群眾的期盼。十八大召開在即,新華社記者走近這一群體,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清新氣息,聆聽到來自基層的“草根”心聲。
農民黨代表宋金鋒:希望有更多的惠民政策
“這幾年新農村建設,留義村基礎條件好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西省孝義市留義村黨總支書記宋金鋒代表告訴記者。
十多年前,宋金鋒是一個農民個體戶;如今,他是一名優秀村支書。2000年3月以來,他帶領群眾辦“三産”、興教育,把一個“上訪村”變成了省級文明和諧村。宜居社區、股份制醫院、酒店、鋼材市場、汽車銷售維修中心、傢具市場、學校、養老院……留義村早已今非昔比。
“十六大以來的惠民政策很多,我們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宋金鋒説,“村裏的老百姓都希望十八大報告裏有更多的惠民政策,進一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當然,改善生活,主要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這位任職已有13年的村支書,開始謀劃新的藍圖:建設文化設施,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增加植樹造林,提升宜居指數……
工人黨代表周建民:進京前向近百名工友徵求意見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周建民代表,雖是一名普通的車間工人,卻是擁有自己工作室的國家級技能大師。他的創新成果有1000多項,累計為企業創造價值3000多萬元。
“近年來,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關注力度在加大,待遇也有了提高。過去國務院特殊津貼只給技術人員,現在向技能人員傾斜。當我拿到“中華技能大獎”那塊沉甸甸的獎牌時,更深深體會到黨和國家對技能人員的重視。”周建民説。
來京參會之前,周建民專門做了大量調研,徵求了近百名工友的意見,大家普遍關心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能人才的發展。
“現在生産一線工人年齡偏大,人才青黃不接,某種程度上存在斷檔問題。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怎麼樣把30多年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傳承下去。”周建民説。
教師黨代表周標亮:四個“希望”表達期盼之情
這次來京,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特意帶上了幾張自己任教的學校照片。照片上,孩子們背起愛心人士捐贈的書包,在平坦的操場上快樂玩耍。
“全國的希望小學有很多,通過這次大會,如果能讓大家了解到我們的發展,大家就會更有信心。”位於廣西西部山區的平果縣,遍地山石,比較貧窮。1992年,在“一名老共産黨員”匿名捐贈幫助下,瀕臨輟學的周標亮完成學業。多年後,她才知道這位捐贈人是鄧小平。
特殊的經歷使周標亮對希望小學有特殊的感情。2000年畢業後,她放棄城市生活,毅然回到母校,執起教鞭。為了孩子們,她一次次到社會上募款,很多人都稱她“化緣校長”。如今,希望小學建起了圍墻,接上了自來水,有了籃球架等設施。
周標亮説,近年來國家加大教育投入,實施“兩免一補”政策,貧困學生不再輟學,教師培訓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學校經費依然有限。
“希望國家能有進一步的改革,希望國家多關注我們農村教育,希望國家多關注我們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和培訓。”周標亮説一連用“三個希望”來表達自己的期盼。
這兩年,學校的老師用上了互聯網,但網絡時好時壞。“希望有人能為學校捐贈多媒體設備,讓孩子們也真實感受到時代進步。”
社區黨代表趙廣軍:讓窮人看得起病
“黨離不開群眾,群眾也離不開黨。作為一名黨員,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這是職責,也是幸福。”來自廣東的十八大代表趙廣軍説。
趙廣軍是廣州市海珠區江南中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14年來,他從事志願服務近5萬小時,幫助幫教1200多名走上歧途的青少年,並長期照料60多名孤寡老人。由他創辦的“生命熱線”,挽回了無數輕生者的生命。
從最開始的“單兵作戰”,到如今的“生命熱線工作室”,在這位全國道德模範的引領下,學生、醫生、公務員等150多人加入到趙廣軍的志願服務隊伍。
“我在做志願服務的過程中了解群眾的心聲。”趙廣軍説,在接聽“生命熱線”時,他不僅會耐心勸説、化解矛盾,同時會把一些反映集中的社會問題記錄下來。
這次黨代會,趙廣軍高度關注民生:“我將呼籲深化醫療改革,讓窮人看得起病。我也希望在食品衛生監督方面能有更嚴格的管理體制。”
社保系統黨代表譚金鳳:希望在就業方面出臺更好的政策
“現在經濟有些下行的苗頭,就業這一塊出現趨緊現象,我們工作壓力很大,希望黨和政府在就業方面出臺更好的政策。”十八大代表、上海寶山區月浦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所長譚金鳳見到記者開門見山。
從當上十八大代表的那一刻——今年5月起,譚金鳳就開始廣泛收集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意見。“我們平時主要是為社區群眾提供就業保障服務,和群眾聯絡非常緊密。為了解更多的民情民意,我到居委會和小賣部、小餐廳、服裝店等很多中小企業進行調研,大部分企業都反映就業問題。”
她説,就業是民生之本,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她同時呼籲,國家應加大對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和支持力度,在經費保障和人員編制上給予傾斜。(記者李斌、吳晶、顧瑞珍、熊爭艷、周英峰、傅勇濤)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