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廣交會是我國外貿出口的晴雨錶,三十年來,世界通過這裡了解中國,大批中國企業也通過這個舞臺發展壯大走向世界。
第104屆廣交會二期展覽日前剛剛結束,來自江蘇的顧殿軍高興地告訴記者,雖然今年國際市場形勢不好,可自己還是拿到了近九百萬美元的訂單。回想十幾年前,他的企業連參展資格都沒有,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玻璃工藝品出口商,這一切都得益於廣交會創造的巨大平臺。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由專業外貿總公司壟斷經營,廣交會由這些公司組團參展。1978年,我國改革外貿體制,廣交會開始打破壟斷擴大組團單位,1994年改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到會的採購商人數和成交額穩步上升。
第一次邁進廣交會大門的顧殿軍花了1500塊錢買了個1平米多大的攤位,換來的卻是20萬美元的訂單,更重要的是他在廣交會上看到了企業發展的方向。
藝泉玻璃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顧殿軍:當時跟客人談判的時候 好多都是因為我們是小公司 一點點大 是私營的 所以對我們質量很不放心
從這一年起,顧殿軍在同行業中第一個實行驗貨員制度提高産品質量,每年都帶著60%以上的新産品來參展,成為這個行業裏産品更新速度最快的企業。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中小企業發展迅速,為解決展位供需矛盾,2002年起廣交會改為每屆兩期舉辦,民營企業成為參展主力軍。
2004年廣交會設立品牌展區,海爾、美的等一批自主品牌從這裡走向世界。 2006年廣交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拓寬了國外産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
今年以來,嚴峻的外貿環境也給廣交會上的參展企業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1978年,廣交會的年成交額只有43億美元,2007年達到738億美元,展出商品也由最初的農副土特産品到現在日用消費品、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全面發展。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