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格魯吉亞危機遠未結束 地緣政治格局更待澄清

 

CCTV.com  2008年09月10日 07:5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格魯吉亞局勢由長年的緊張、一年多的危機而終於在一個月前滑向衝突與戰爭。雖然槍炮聲一個星期內就基本停息了,但由此而引發的當地、周邊乃至全球性的政治經濟震蕩仍在轟然迴響,甚至有繼續放大之勢。

  格魯吉亞局勢發展到今天,還根本看不到危機結束的跡象。沒有人能説清楚,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問題從“被凍結狀態”解凍,並再度演化為危機,是改變地區格局的一種必然,還是會動搖國際秩序進而導致國際局勢進一步惡化。不過,從這一事件在裏海——南高加索——黑海沿線引發的一連串振動中,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動蕩基因不是僅存于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危機直接源自科索沃問題,但多米諾效應卻僅停留在猜想層面。對於此前同樣陷入死衚同的多項“被凍結問題”(如納卡衝突),有關各方的表態極為謹慎。

  掂量得出格魯吉亞衝突分量的人,現在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近在咫尺的納卡衝突:同樣是在這個具多種戰略意義的地帶,同樣是背景複雜而綿延多年,同樣是原蘇聯的一部分,同樣是民族、宗教、領土問題糾結其中,同樣是能源産地兼通道,同樣是歷史上和目前都處於幾大政治板塊不斷衝撞擠壓爭奪之中。

  現在,關於納卡衝突,阿塞拜疆方面除重申其領土完整應當恢復之外,總統阿利耶夫在任內4年來首次沒有使用“阿塞拜疆可以武力解決這一問題”的字眼。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在接見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外長時也明確表示,武力方式是沒有前景的,“南奧事件將讓那些存有這種幻想的人清醒一下”。他甚至警告説,違背南高加索地區人民的意志,試圖採用武力解決問題,將導致“嚴重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後果”。

  分析人士指出,阿、亞兩方的立場實際上決定於白宮和克裏姆林宮。作為解決納卡問題的兩大關鍵外部力量,俄、美的立場是一致的。在走出格魯吉亞危機之前,雙方不希望看到納卡問題發生任何重大變故,並試圖借機擺脫調解這一問題的“死衚同”。納卡問題與格魯吉亞危機的區別在於,恢復武力解決方式是兩個大國不能接受的,也是任何一方無法完全控制的。

  美國副總統切尼日前在訪問阿塞拜疆期間表示,美“堅決支持阿塞拜疆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調解納卡衝突只能通過基於國際法之上的談判方式”。

  俄方也已表示,他們沒有看到在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任何可比性。

  格魯吉亞危機和納卡問題均關係到俄、美兩方對黑海-裏海地區的主導權,而雙方至少在目前都在避免“按下葫蘆起了瓢”的被動、尷尬局面。

  勾畫黑海地緣政治版圖的絕非只是兩隻手

  黑海這些天來當然更引人矚目。

  格魯吉亞危機之際,北約軍艦涌入黑海,大有將其變為“美國內海”的意思。在烏克蘭對俄黑海艦隊威脅失效後,土耳其的作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作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在格俄衝突前共向格魯吉亞提供了40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3艘快艇和按照北約標準修復格境內的馬爾內烏裏軍用機場。

  但與此同時,土俄關係也因格魯吉亞危機而空前熱絡起來。

  俄格戰事尚未結束時,土總理埃爾多安就曾提出建立“高加索聯盟”的倡議,目的是聯合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土耳其等國,重建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但在這個所謂高加索穩定與合作的平臺上,竟出人意料地排除了美國和歐盟。

  分析人士指出,土耳其政治和軍事領導人早在幾年前就對美國試圖進入黑海的理由感到不安。

  黑海一直是土耳其和俄羅斯共同維護的勢力範圍,甚至在冷戰高峰時期這一狀況也未改變。隨著北約東擴進程的推進,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黑海沿岸國家相繼加入該組織,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也加速向北約靠近,土俄共管的格局遭到挑戰,俄羅斯對此可能産生的反應讓土耳其深感不安。

  在土耳其看來,如果俄羅斯發怒,那麼與之打交道的“不可能是美國,而只能是我們”。因此,對自身利益及其在黑海地位的關注,被認為是土耳其提出五方倡議的一個主要原因。

  9月6日,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兩國元首在隔絕73年後相聚于亞美尼亞首都埃裏溫。這一大膽舉措不僅增加了土耳其在解決格魯吉亞危機問題上的砝碼,更重要的是,土耳其得以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鞏固了其在黑海-南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

  不過,巴庫的政治家魯斯塔姆馬梅多夫認為,這一情形讓人想起了上世紀20年代俄土曾簽署的劃分勢力範圍的條約——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被迫在俄土各自的庇護下依附於該條約。

  如今,北約軍艦雲集黑海,俄羅斯黑海艦隊嚴陣以待。這一“和平之海”不再平靜。對於“美國是否會借格魯吉亞危機而再度上演駐軍中亞的老把戲”這樣的猜想,俄羅斯與委內瑞拉擬定於11月中旬舉行的聯合軍演似乎可以看作是對這一問題的部分回答。

  戰略能源線路的走向不是大國就能定的

  8月25日至26日,曾一度關閉的巴傑管線恢復運營。在南奧塞梯衝突發生前有報道稱,巴傑管線土耳其境內的一段曾發生爆炸。此間另有傳聞稱,阿塞拜疆國際運營公司(AIOC)曾被迫中止向管線注油。

  受格魯吉亞危機秧及,阿塞拜疆和土耳其均遭受重大經濟損失。據阿塞拜疆石油研究中心主任伊利漢姆沙班評估,阿石油出口的總體損失至少為1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俄借此在事實上控制了阿石油出口到世界市場的所有基礎設施。

  巴傑管線對歐美的戰略意義自不待言,但在地區危機面前,其安全性卻顯得十分脆弱。隨著上遊阿塞拜疆與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潤分成逐漸向阿傾斜,阿國內要求增加安全保障投資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俄格戰事期間,伊朗向阿塞拜疆提出了經過伊朗領土、繞道波斯灣出口石油的建議。但沙班指出,如果阿採納這一建議,那麼在參考運輸線路和油品質量差異等因素後,阿實際損失將達6000萬美元,同時當然會面臨美國制裁的風險。因此,這一建議不過是試探各方反應的“誘餌”。

  在俄羅斯與西方關係不會完全破裂的預期下,巴傑管線面臨的安全威脅還不至於迫使西方作出改道的決定。但格魯吉亞危機對納布科項目的影響,卻真是讓美國感到坐立不安。

  9月3日至5日,美國副總統切尼接連造訪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烏克蘭。

  對反俄立場堅定的烏、格兩國來説,切尼的安撫與打氣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分析人士指出,切尼此行的戰略重心應是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是歐洲兩大能源輸送替代線路的起點,但阿塞拜疆在格俄戰事期間對同為古阿姆成員的格魯吉亞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同情”,卻向俄羅斯釋放出足夠的“善意”。而且,早在南奧塞梯事變前,俄已先手控制了納布科項目上遊和下游的天然氣合作夥伴。阿塞拜疆在納卡問題上沒有得到美國任何實質性幫助,而薩卡什維利的軍事冒險又給阿塞拜疆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對巴庫來説,拒絕切尼關於修建替代能源線路的建議,當然也就合情合理了。

  本報第比利斯(格魯吉亞)9月9日電

責編:張仁和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