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60分):連日來,中國部分地區所遭遇的50年來最嚴重的雪災災情,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1月31號,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向中國雪災地區的民眾表示慰問。俄塔社、日本時事社等眾多國外媒體紛紛報道説中國政府正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全力恢復被雪災和嚴寒打亂的正常生活秩序。
事實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曾遭受過雪災的侵襲。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都有什麼樣的抗雪災經驗。
首先來關注我們的鄰國日本是如何應對雪災的。
日本自古以來有著“雪國”之稱,在靠近日本海一側以及從本州北部到北海道地區,是大雪經常光顧的地區,日語中稱為“豪雪地帶”。每年在日本各地,都會因為大雪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的意外傷亡。因此雪災成為日本國土交通省等政府機構以及廣大民間團體所重視的防災領域,各種防範措施也應運而生。
2005年12月22號前後 日本石川、福井、新?等地區遭遇罕見暴風雪
應對措施之一當然是除雪,除雪的範圍包括道路交通和房屋設施。而在道路除雪中,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在不斷升級。“道路升溫裝置(Road heating)”就是有廣泛代表性的一種。這種裝置,顧名思義就是為防止道路凍結而提高路面溫度的設施。其原理是在鋪設道路時,就將電熱纜或發熱管道預先埋入,通過輸送電流或溫水提高路面溫度。其熱源主要利用溫熱的地下水,或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能源。這樣的道路升溫裝置主要鋪設在隧道的出入口、坡度較陡的道路、急轉彎等易發生事故的地段。
在日本多雪的地區,政府都建立了相應的雪災防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公共交通部門、媒體、志願者等通常會提前作好防災訓練,建立為市民及時提供抗災信息的系統,包括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外出等。此外日本還有“雪對策聯絡協議會”這樣的民間團體,該組織通過網站,為成員提供交流信息和經驗的平臺,促進各地的防災抗災工作。
美國:及時預報風雪天氣 做足準備對抗災難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們在應對暴風雪等極端惡劣天氣時,則主要依靠完善的雪災預報系統。
2005年12月12號,一場暴風雪“突襲”美國東北部。從緬因州到紐約、從新澤西州到馬裏蘭州、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到弗吉尼亞州,整個東北海岸被一片白色籠罩;其中紐約市12號當天降雪量更是刷新了自1869年美國有降雪量記載以來的、單次降雪的最高記錄。
不過,這場大雪的降臨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太大的恐慌。以紐約市為例,首先早在12月3號,當地氣象部門就發出“災難性天氣”警告;紐約市政府也在全市各大報紙和電視廣播提醒市民“今晚降雪量將達到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幫助老人和學生等體質較弱者做好防寒準備”。其次,儘管這次暴風雪在紐約造成15萬戶家庭停電,但是由於有關暴風雪的預報比較及時,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做好相關準備,在家中儲藏了大量防寒物資和食品,因此並未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此外,美國教育部門還非常重視有關雪災應對知識的普及,例如在美國各地的小學一般都開設了專門的課程,教授孩子們在遇到大雪、暴雨等各種惡劣天氣時,如何採取自救,抗擊災害。這樣一來,民眾在應對惡劣天氣的過程中就不再單純處於等待救援的被動狀態,而知道如何進行自救和相互救助,減輕政府的負擔。
德國:嚴格執行懲戒制度 雪後清理是關鍵
一些歐洲國家,在應對暴風雪方面也積累不少成功經驗。其中德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氣象、電力、交通等部門組成的雪災防治中心,對強降雪災害及其他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和監測。
2005年11月,德國北部地區普降大雪
在預警之外,德國政府還提倡全民參與雪後的清理工作,並建立了一套懲戒體系。例如為防“雪後大堵車”,德國有法律規定,如果大雪後有人把車輛停靠在主要街道兩旁阻礙交通的話,車主就將面臨數百歐元的罰款。德國許多城市的政府規定,居民必須在雪停後的第二天中午前把自家住宅附近的積雪清掃乾淨,否則將被罰款,如果連續被罰三次,還將面臨監禁。
歐洲北部很多地區的居民在雪天開車上路時,也有不少妙招,德國人也不例外,他們一到冬天就會在車裏備一套安全工具,包括急救包、換洗衣服、靴子、帽子、手套、毯子、不易壞的食物、水、手電筒及應急的藥品。他們還會給車換上專門的防滑輪胎“釘子胎”。這種輪胎更厚實,紋路更深,用金屬或硬塑料製成的“釘子”規則地排列在上面。據報道在歐洲考駕照時,申請人也必須通過冰上駕駛訓練和考試。
責編:楊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