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尚處於起步階段,先前民調支持率領先的民主黨競選人希拉裏克林頓卻已顯露頹勢。當地時間7日,希拉裏在新罕布什爾州會見選民,面對很可能出現的第二場初選失敗,一直堅信會笑到最後的希拉裏禁不住眼含熱淚、聲音發顫。
果然,在第二天舉行的新州民主黨初選上,希拉裏最大對手、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貝拉克奧巴馬再度領先。此時,人們已不再用黑馬來形容這位黑人參議員,而是從選民結構的變化上分析奧巴馬大受歡迎的深層次原因。
美國政治將面臨另一次世代交替
在新罕布什爾州兩黨初選開始前,《今日美國》報與蓋洛普進行的民調顯示,新州選情已發生重大變化,一路領跑的希拉裏被奧巴馬反超13個百分點。奧巴馬風頭越來越勁,已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頭號熱門。
從歷史上看,政治資歷和經驗原本是總統競選人的有利條件,但是,艾奧瓦的投票結果卻反映出當前選民更期待“改變”。
對此,美國著名智庫“企業研究所”分析家邁克爾巴龍的觀點具有一定説服力。他指出,統計資料顯示,美國選民結構每隔16年就會發生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更願意冒險選擇新人。因此,相對比較“新”
而又提出“改變”口號的奧巴馬,可能因選民的“十六年之癢”而受益。
《新聞週刊》專欄記者艾特也指出,選民求新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新人”克林頓擊敗老布什時就有了例證。當選時年僅46歲的克林頓,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首位白宮主人,而現年也是46歲的奧巴馬則是“後嬰兒潮”一代的代表。
如今,先聲奪人的奧巴馬很可能再下一城,他能在眾多政治資歷深厚的競選人中異軍突起,或許意味著美國政治將面臨另一次世代交替。同時,美國媒體認為,一位非洲裔總統競選人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反映出多元化的美國政治生態正在轉變。
奧巴馬仍要面對“超級星期二”考驗
過去56年來上臺的美國總統,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得初選勝利的超過85%。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絕大多數在新州獲勝的競選人後來都在夏季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該黨總統候選人。因此,如奧巴馬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勝,就等於向著白宮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若就此斷言奧巴馬前途一片光明,還為時過早。
艾奧瓦與新罕布什爾的選民僅佔美國全體選民的2%,即使奧巴馬在這兩州都勝出,如果不能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的24州及地區初選中斬獲多數,他仍難獲得黨內提名。
從新罕布什爾初選到“超級星期二”之間的這一時期,兩黨所有總統競選人都會面對更為尖銳的公共政策及國家安全與外交事務議題。
奧巴馬提出的“希望”與“改變”的競選口號,點燃了許多年輕選民與獨立選民的政治熱情。但仍有許多來自其他層面的中間選民會期待,未來政府領軍人物能解決當下的經濟問題,並對公共政策有更透徹的了解。
另外,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美國總統競選的歷史,就會發現,最近的兩位美國總統當年都沒能拿下新州黨內初選。1992年,時任阿肯色州州長比爾克林頓在新州初選屈居第二;2000年,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在新州獲得共和黨黨內初選勝利,但時任得克薩斯州州長喬治W布什最終獲得共和黨提名,並當選總統。
希拉裏一手“好牌”卻打出目前敗局
除了奧巴馬的“崛起”,本次初選以來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希拉裏的“衰落”。
美國媒體認為,先不論選民心態如何變化,希拉裏本人在競選中犯下的一系列失誤早已令她丟分不少。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阿西娜瓊斯指出,希拉裏的第一個失誤在於過於依靠所謂的精英階層,而忽視了“圈外”人士對“改變”的渴望。的確,希拉裏的競選班子身份顯赫,但可能是長期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他們對廣大中産階級的關切已不那麼敏感了。
希拉裏的第二個失誤是,她反復強調競選人的政治經驗,但其本人的實際行政經歷並不豐富。這一點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所利用。
另外,雖然奧巴馬口口聲聲説自己參選能“改變”美國政治體系,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確實是非洲裔,看起來在政治圈外,可他與當年的克林頓夫婦沒什麼兩樣,都是畢業于名校、野心勃勃地覬覦華盛頓權力的民主黨律師。如果希拉裏在幾個月之前就指出這一點,現在的情況可能會大不一樣,但她沒有那麼做。對奧巴馬重視不夠,這是希拉裏的又一大失誤。
希拉裏對奧巴馬的“進攻”也來得晚了點,希拉裏陣營在6日的電話會議道出了一些事實:奧巴馬表面強烈反對伊拉克戰爭,實際上卻多次對伊戰撥款議案投下贊成票;奧巴馬聲稱希望廢除備受爭議的《愛國者法案》,但投票時卻又對此給予支持……阿西娜瓊斯説,實在不明白希拉裏陣營為什麼不早點亮出這些 “武器”。
在處理與媒體的關係、有關伊朗的國會議案、強調女性選民的支持等等方面,阿西娜瓊斯也指出希拉裏陣營失誤連連,一手“好牌”卻打出目前的敗局,值得反思。晨報記者吳志浩
責編:李秀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