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開始,民主、共和兩黨黨內初選戰就已經打響,兩黨候選人紛紛加強選舉攻勢,競相在選民關心的主要問題上闡明自己的政策主張。而截至目前的民意調查表明,以伊拉克戰爭為代表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議題再度成為熱點,甚至壓倒醫療保健、經濟問題,成為本次大選的頭號議題。那麼,兩黨主要候選人對華政策立場和主張是怎樣的呢?我們提出兩點基本論斷:
1、兩黨候選人對華政策差別不大,像上次大選一樣,對華政策不大可能成為本次大選的核心議題,仍將基本處於“沉默狀態”。
2、美國新政府上臺後,中美關係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出現克林頓、小布什上任初期那種劇烈波動局面的可能性較小,而且中美關係也不會列入美國新政府最緊迫的對外關係課題。
兩黨候選人均認為中美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在其外交政見闡述中,都曾專門論及對華政策,但就其內容而言,普遍篇幅有限、位置靠後、觀點雷同。中國崛起帶來了挑戰,雙方在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領域存在分歧和矛盾,美國需要對中國表明自己的立場,施加一定壓力,保持必要的威懾,但雙方並不註定成為對手,美國無意挑起新冷戰;中美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維護地區與國際和平、防止核擴散、阻止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共同利益,美國需要與中國開展建設性合作,期待中國能以負責任的方式繼續融入國際體系。這種防範性接觸政策實際上與布什政府目前推行的對華政策沒有顯著差異。
更多相關新聞:
更多精彩新聞
根據美國精英層對威脅、挑戰的共同認知,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處於第二甚至第三層次,不是當前美國對外政策的頭號目標,反恐、防擴散仍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牢牢牽住美國,其對外政策重心向傳統地緣戰略回歸將繼續延滯。另外,中國在當前的國際體系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無意用暴力手段打破、顛覆現存國際秩序,挑戰美國的國際地位。由此,雖然兩國在諸多領域存在分歧和矛盾、戰略互信程度低,美國經常在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並在亞太地區頻頻施展縱橫捭闔手段防範、牽制、延緩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但中國國內日益深化的政治、經濟改革進程、中國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使得兩國間並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對抗。
因此,儘管中國崛起的潛力使中美關係具有無可置疑的重要性,但鋻於中美關係經過冷戰後、特別是“9•11”恐怖襲擊後的多年磨合,已相對進入戰略穩定期,兩黨在此問題上也不存在重大分歧,這就決定了它既不會成為當前大選的焦點議題,也不會列入下屆美國政府急需處理的最主要對外關係課題。
眼下中美之間一系列經濟摩擦看似熱鬧,本質上卻屬於低端政治範疇,而且在討價還價之間存在較大迴旋餘地,不大可能引發兩國之間的全面對抗。事實上,只要中美雙方恰當“共管”“台獨”分子挑起臺海事變帶來的威脅,雙邊關係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有望總體上繼續平穩發展。(作者王青 楚樹龍分別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李秀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