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俄語歸來:讓中國人重新發現俄羅斯

 

CCTV.com  2007年12月06日 07: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塔瓦裏希”(同志)和“哈拉少”(好)……這些久違的問候,如今承載著上世紀50年代“全民學俄語”的熱情,重新回到中國,喚起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在那個久違年代濃濃的俄羅斯情。而隨著“世界俄語年”系列活動在中國的開展,更多的中國人發現北方的“俄羅斯熊”原來是如此可愛

  

     11月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俄羅斯總理祖布科夫、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俄羅斯副總理茹科夫出席第二屆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開幕式。當日,為期兩天的第二屆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在莫斯科聯盟宮開幕。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俄語走上復興之路

    鋻於國家年取得的巨大效果,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啟動“中國俄語年”,以進一步拉近兩國民眾的親近感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或許是大多數中國人對俄羅斯的印象。

    “跟中國一樣,現在的俄羅斯也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俄羅斯並不是停留在過去的幾首歌曲上。”馬爾古拉伕先生是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公使,他漢語的流利程度讓人吃驚。日前,他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認為,中國人對俄羅斯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但現在的俄羅斯已今非昔比。

    2006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國家年”取得巨大成功後,俄羅斯更加堅定了讓更多的中國人重新發現俄羅斯的想法,在中國舉辦俄語年也正是基於此。馬爾古拉伕先生説,2009年在中國啟動俄語年已經進入計劃階段,該活動將進一步拉近兩國人們的親近感。

  讓中國人重新發現俄羅斯

    “全民學俄語”是上世紀50年代俄語風靡中國一時的寫照。俄語歸來,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無疑是一句久違的問候,喚起的是他們心中那段濃濃的俄羅斯情結,“塔瓦裏希”(同志)和“哈拉少”(好)……這些熟悉的記憶片斷,在俄語活動的連接作用下,漸漸在腦海裏顯得清晰。正是出於這樣的意義,在今年3月“世界俄語年”在中國啟動時,俄羅斯總統夫人還親自發來賀電。

    “政熱經冷”“上熱下冷”是描繪中俄關係的常用詞。但是,在相互舉辦“國家年”後,這一局面正發生驚人的變化。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東亞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盧金介紹,中俄兩國調查機構的一組數據很有説服力: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後,中國對俄羅斯的好感度增加了20%;同樣,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之後,中國一躍成為俄羅斯人們心中的最友好國家。

    俄羅斯今非昔比,正如中國亦非過去的中國,雙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沒來得及體會,變化就已經發生了。”馬爾古拉伕先生如是感嘆。然而,相對於這種快速的變化,兩國民眾之間的認識卻更多地停留在過去。“國家年”無疑大大推動了兩國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認識,雙方民眾都驚呼:“我們重新發現了對方。”

    中國前駐蘇聯大使李鳳林説,加強民間交流與了解,“國家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這僅僅是個開頭,只有民間關係的不斷升溫,兩國友好關係才會有鞏固的基礎。舉辦“俄語年”無疑正肩負著這樣的使命。

  俄羅斯要重振俄語聲威

    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都是俄羅斯大文豪,他們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世界一代人。俄語也曾經依託蘇聯超級大國的光環而風靡半個世界,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裏,俄語都是佔壓倒性優勢的第一外語,俄羅斯歌曲、俄羅斯電影、甚至俄羅斯民族服裝……都讓很多人曾經為之傾倒。但在蘇聯解體後,俄語的地位一落千丈,世界上學習俄語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有趣的現象很能説明問題:在一些旅遊景點,引導俄羅斯旅行團的大多往往是白髮蒼蒼的老年導遊,因為缺少年輕俄語導遊,“老俄語人”不得不出來幹年輕人的活。

    “俄語正處於危機之中。”俄羅斯國內媒體如是評述,在世界上最多人掌握的語言中,俄語已經淪落到第四位,落後於英語、漢語和西班牙語。另外,因為俄羅斯國內人口每年70萬的負增長,導致説俄語的人數日益減少。“復興俄語迫在眉睫。”

    正是基於俄語的“內憂外患”,俄羅斯政府希望儘快恢復俄語的昔日榮光。2006年底,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宣佈2007年為“世界俄語年”,在數十個國家舉辦各種俄語活動,讓俄羅斯語言、文學、電影、民俗走出國門,讓更多國家的人們認識和了解俄羅斯,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學俄語的熱潮,重振俄語聲威。

  俄語熱升溫不是虛火

    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學俄語熱潮並非遙不可及。如今,在東歐地區,如果不會俄語,可能很難在公司謀得一個好職位;在獨聯體地區,把俄語重新列為官方語言的呼聲越來越大;在中國的東北地區,俄語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節目也已不是新鮮事。

    隨著中俄兩國經貿往來的增多,冷門的俄語專業日漸升溫。目前,中國有近60所高校開設了俄語專業,在校學生約8000人,北京、上海和黑龍江還設立了全國性的俄語中心。而在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於2006年已達2.5萬人,遠遠超過了中蘇友好時期的規模。

    “我相信中國未來的‘俄語熱’還會持續下去,中國人對俄羅斯的興趣和熱情不會減弱。”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史鐵強如是評價俄語歸來。

  俄語年不能承受之重

    俄語教學體系薄弱與優秀俄語人才緊缺的矛盾,單靠一個俄語年恐怕是無法解決的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一次哭笑不得的經歷讓李英男突然意識到,俄語教學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前段時間,這位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俄語中心主任參加了俄羅斯“中國年”一項重要的活動——俄羅斯國際圖書展。在一本包裝很精美的中國參展書目上,李英男卻發現,俄文語法、拼寫錯誤百齣。“有一本書叫《中國文學的質樸與文雅》,因為俄文‘文雅’的翻譯出現一字之差的錯誤,就變成了《中國文學的質樸與前列腺》。”李英男向《國際先驅導報》回憶説。

    而這樣的事情,她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這也從一個側面暴露了目前中國國內俄語人才培養的窘迫境況。

  俄語教育嚴重滑坡

    建國初期,全國各地中學紛紛開設俄語,就是在中蘇關係異常緊張的1960年,俄語在中小學中的流行教學仍方興未艾,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由於地理位置與蘇聯接近、與蘇聯通商頻繁的東北三省自然走在學俄語風朝的前列。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即便是俄語教學比較興盛的東北三省都極度萎縮。”北外俄語學院院長史鐵強説。

    中小學俄語教育的萎縮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俄語的水平。李英男説,俄語語法不太好學,由於本科大學畢業生第四年主要考慮就業,要想在前三年之內真正掌握俄語非常困難。但如果有基礎進入大學階段再學俄語,成效就明顯不一樣了。

    俄語發音難是出了名的,“如果不上碩士,本科生畢業要説一口流利的俄語很難。”去年畢業于首都示範大學俄語專業的一位本科畢業生對《國際先驅導報》説,由於水平無法達到用人單位要求,他們有很多人都是找的跟俄語無關的工作。

    況且,願意學習俄語的人並不是很多,“一些學生家長認為學英語比俄語好學,也更有前途。可現在由於英語人才已經飽和,懂英語已經成為大家必備的技能,而俄語人才相對較少。從北外的學生來看,俄語就業情況反而比英語專業還要好。”李英男説。

    多種原因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學培養出來的優秀俄語人才非常緊俏。

  急需全面改革

    其實近些年來,俄語教學也不是沒有一點改觀。李英男告訴記者,比如中小學俄語教材老化的問題已經暫時得到解決,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經出了第二個新的版本教材,但是緊接著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現在的教材以突出培養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為主,語法為輔,可因為許多教俄語的學校都是邊遠地區農村,老師水平非常有限,老師開不了口,學生就更開不了口。”

    説到解決辦法,李英男建議説,這需要教育部門做一個整體考慮,需要對大學教育、中小學教育、高考體制等做一個全面的改革。

  俄語人才嚴重短缺

    在俄語教學體系面臨諸多問題的同時,國內對俄語的需求卻不斷加大。史鐵強對此深有體會,“從最近幾年的分配可以看出,過去去機關就業比較多,現在企業用人越來越多,包括國有的、私立的,還有俄羅斯企業在中國辦事處。”

    然而,薄弱的中小學俄語致使俄語專業的大學生基礎薄弱,繼而直接導致優秀的俄語人才緊缺。

    “牡丹江被稱為會講俄語的城市,但現在想招聘個好的俄語翻譯真是越來越難了。”在牡丹江從事對俄邊貿生意的張先生感嘆説,每月1000元的工資就有好幾十名大學生應聘,而招個俄語翻譯1500元都招不到。

    史鐵強認為,由於大學俄語教學與現實和社會脫節,也造成俄語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純粹學一門語言已經不能滿足社會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很多學生畢業了就會一個俄語,但其他什麼都不會,一説到俄羅斯杜馬、政黨制度等都不了解。”

    不過,俄語年讓從事國內俄語教育的專家看到改變這種局面的希望,“希望能夠借此激發更多人學習俄語的熱情,扭轉唯獨英語是外語這種社會理念,讓學生知道俄語也是很重要的外語,國家需要的外語。”李英男説。但她也承認,光靠一個俄語年要想解決所有問題恐怕也不太現實,更多還是要從興趣出發。(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輝、趙嘉麟發自北京)

      

    11月6日晚,“中國年”閉幕式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大禮堂隆重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俄羅斯總理祖布科夫共同出席。這是溫家寶在閉幕式上致辭。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責編:李秀偉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