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11月27日,美國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這裡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主要國際組織的高官齊聚一堂,表達和平願望,探求和平之路。這是自1991年馬德里和會以來,國際社會就中東問題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是有關各方廣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結果,反映了國際社會通過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實現中東公正、持久、全面和平的殷切期盼。
中東問題國際會議舉世矚目,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籌備時間漫長。自美國總統布什今年7月提出召開會議建議,至今已過去4個多月,其間美國國務卿賴斯8次訪問中東,頻繁穿梭調停,直到近日才將有關議程敲定,可謂心機費盡。二是與會陣容強大。參會者中除了巴勒斯坦、以色列、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八國集團成員的代表外,還有敘利亞等16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阿以代表能同坐一個屋檐下,尋找消弭敵意的途徑,本身就是一大亮點。三是所議問題複雜。中東衝突由來已久,是當今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之一。阿以之間要化解諸多矛盾、消除百年積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涉及邊界劃分、耶路撒冷歸屬、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等棘手難題,要徹底擺平,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儘管難度很大,人們仍期待安納波利斯和會能使中東和平列車重新啟動。
中東和談的癥結是土地與和平問題。阿拉伯人要收回被以色列侵佔的土地,以色列要阿拉伯國家給它以和平與安全。聯合國有關決議是和談的基礎,40年前安理會通過的第242號決議,就把土地與和平聯絡起來了,其核心內容是:以色列撤出所佔領的土地,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和平生存權利,這就是國際公認的“土地換和平”原則。上世紀70年代末,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埃以簽訂了和平協議並正式建交。1994年,以色列同約旦簽署和約並實現關係正常化,次年,約旦從以軍手中收回340平方公里失地主權。這些都是“土地換和平”的成功範例。今後,巴以、敘以和黎以爭端要獲得合理解決,同樣不可能背棄“土地換和平”原則。
如果説海灣戰爭後,馬德里和會是阿以衝突進入全面政治解決階段的一個“開幕式”,那麼伊拉克戰爭後,安納波利斯和會則是促進中東和談的又一個“新起點”。這次會議雖然沒有取得具體的突破性成果,但巴以達成了《共同諒解文件》,再次喚起了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特別關注。巴以在會上承諾,雙方同意立即進行談判,以期在明年年底前達成一項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和平條約。就目前形勢而言,巴以恢復歷經挫折並已停滯多年的和談,符合各方利益。雙方應當抓住機遇,建立互信,切實實施後續步驟,爭取早日達成最終地位協議,實現巴以“兩個國家”和睦共處,進而帶動敘以和黎以爭端的解決,讓和平的陽光普照中東大地。(岳麓士)
更多相關專題:
責編:李秀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