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消息 北京時間上週日,作為世錦賽男子1500米、5000米雙料冠軍拉加特的教練,美籍華人李犁在夏威夷領取了由美國田徑協會頒發的“年度最佳教練獎”。不僅如此,半年前,李犁已經成為美國田徑國家隊領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出生於成都的李犁,在24歲赴美求學前,在國內也是一名中長跑選手,畢業于北京體育學院,並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擔任過四川田徑隊中長跑教練。
李犁在美國的獲獎,令國人震驚,但與此同時,也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就像記者所採訪過的諸多國內外田徑界人士,包括奧運冠軍王軍霞,包括著名教頭孫海平,包括國際田聯運動委員會主席、撐竿跳之王布勃卡等人,都反復説過的一句話:“中國,從來都不缺乏田徑人才。”
為什麼一個來自中國的教練,可以在美國田壇獲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和尊敬?對於中國田徑,李犁是一面最好的鏡子。
就像劉翔和孫海平
儘管李犁表示,自己並沒有什麼秘訣,“是我剛好碰上了一個天才運動員,各方面又處得剛好那麼融洽”。但他同時也坦言,自己和拉加特,就像劉翔和孫海平那樣。
這兩對師徒組合之間的緣分,同時從2003年征戰歐洲賽場時開始。從那時起更多接觸劉翔師徒二人的李犁這樣評價道:“劉翔的成功,世界認知度如此之高,關鍵是他的身心天賦之高,同時有孫海平這名好教練,其對跨欄的理解如此透徹,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而且,孫指導的性格和為人方式,和劉翔可以説是天作之合。而這也正是國際田壇頂尖高手和教練之間的典型模式,即徒弟對教練透徹的思想領悟,教練對徒弟深刻的了解和狀態的準確判斷。包括我帶拉加特也是一樣的,總有一種方式能迅速感覺到彼此,別人就不行。當然,還要再加上外部支持、理解等很多因素。”
今年的大阪世錦賽上,拉加特令美國田壇震驚,他成為田徑世錦賽歷史上第一個囊括了男子1500米和5000米兩枚金牌的選手,同時也為美國田徑奪得了歷史上第一枚男子5000米世錦賽金牌。拉加特確實極具天分,但同樣不容否認的是,從1996年秋天開始師從李犁之後,他才開始躋身男子中長跑第一軍團並穩定地前進:1999年,其1500米成績已經排進世界前四,2000年起就穩穩排在世界前三,悉尼奧運會上奪得了該項目銅牌,雅典奧運會上則摘得銀牌。包括拉加特在內,迄今為止,李犁所培養出的弟子,獲得至少10個全美錦標賽冠軍以及至少50項全美級的榮譽。
正如美國田協執行主席馬斯貝克所説的:“拉加特幫助美國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但如果沒有李,他不會擁有今天的這一切。李犁和拉加特的成功,也證明了一名優秀教練員對於選手來説是多麼重要,他將會引導運動員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拉加特對李犁也充滿感激之情,他説:“我真的非常感激李教練給我帶來的不同的訓練方式。他與別的教練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十分看重一個運動員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的改變,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長達10年甚至20年之久。”
其實中美教練都一樣
或許有人會認為,李犁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因為身處美國田徑這個大環境中,用的是美國人的執教理念。對此,李犁卻表示:“這麼多年來,就像世界上所有教練所做的,我只是幫拉加特調整得非常好,讓他的天才得到充分的發揮。我現在教這些運動員的,都是我以前學的,也跟現在國內教練用的沒什麼區別。當然不是完全一樣,但最基本的東西沒有變。而且,像今天該跑多少公里,該跑多快,田徑場上間歇跑該跑多少,這些都是最簡單不過的東西,美國教練和中國教練都一樣。我覺得國內有時把國外的東西説得太玄了,哪有好成那個樣子?什麼是訓練方式先進?我倒覺得,大體上都差不多,只是在細節上有差別。”
如果非要追問有什麼秘訣的話,李犁説:“關鍵在於對整個訓練的整體意識角度的區別。你怎麼樣運用這個訓練體系,怎麼樣最大程度地發揮運動員的積極性,而且使運動員在一種心情愉悅的環境裏訓練,而且有充分的機會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這點,中國女子800米跑選手劉青深有體會。儘管在多哈亞運會和大阪世錦賽上,她的成績都不好,但對於劉青來説,2006年和今年上半年在美國跟隨李犁訓練的那些日子,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在美國訓練的那段時間裏,效果其實特別好,成績確實也提高了不少。”劉青如是説。
第一次在李犁手下訓練的那段時間裏,劉青看到了李犁如何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為她們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李指導的訓練課密度大、節奏快。每個分段之間的間歇很短,不像國內那麼長,訓練的節奏很快,專項訓練20多分鐘就解決了,國內一般要一個多小時。在美國的時候,我們一天的訓練時間最多一個半小時。”劉青説,“而且,那段時間內,我們一共比了十幾場比賽,感覺狀態越來越好。”
第二次到美國訓練的五個月中,劉青有三個月處在傷病的困擾中。“那時候腳踝的傷嚴重到連走路都鑽心地疼。”她説,“那時候,李指導就用一種特殊的設備把我吊起來、減少腳底負力跑,鞋裏放一個小海綿。”不光是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劉青邊養傷邊恢復訓練,李犁還會對劉青進行心理輔導,而這些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劉青又建立了對自己的信心。這些方式,都和孫海平執教劉翔有異曲同工之處。
先從縮小差距做起
大阪世錦賽上黯然而歸後,劉青最擔心的是:“這次比得這麼差,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去美國訓練?”
因為在那裏,她們收益最多的,不僅僅是系統、科學的訓練,還有每週一次的比賽,持續且穩定地檢驗自身的訓練效果。“他們經常是週末出去週日晚回來,接著訓練,這樣循環。國外選手都是這樣的,尤其是到了大學賽季。同時,這也和他們的環境、交通便利息息相關。”李犁坦言。在這種模式下,當時去訓練的幾個中國小將都很適應,每個人都能接近個人最好成績,有一半人甚至超過了。可惜的是,劉青等人回國之後,在中國傳統的訓練、比賽模式下,又回到了原先的水平,甚至因此在國際大賽上信心嚴重受挫。
事實上,劉青等人在李犁手下所經歷的以賽帶練模式,早已是國際田壇選手們的通用模式,即便是在中國,也有劉翔這個最成功的榜樣。但至今,卻沒有幾個選手能緊隨他的腳步。對此,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坦言:“其實中心每年也都很頭疼,怎麼把選手們送出去比賽?”因為路程遠、語言不通等問題,尤其是自身水平較低,很多選手和教練並不願意外出參賽,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而與此同時,國內田徑比賽少導致競爭不激烈,也是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
馮樹勇指出:“我們只有在改善訓練環境、改變固有的比賽方式和觀念上下工夫,才有可能實現進步。現在我們的目標就要先從縮小和亞洲的差距做起。”
另一方面,中國田徑這兩年來不斷地將年輕選手和教練員們送出去,在美國教練手下進行短期的訓練和學習,但似乎看不到什麼效果。對此,李犁表示:“把一支隊伍扔到國外去待上一兩年,並不現實。而短時間的體驗,雖然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改變,但還需要更多的積累,需要一個真正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中,對國內的教練和選手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國外短時間內所看到的,回來之後還要認真地去思考,看怎樣能夠將其融入到中國體系中來。”
責編:張鑫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