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八度抗震建設北京 應急避難所揭秘(圖)

CCTV.com  2008年05月14日 16: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分佈圖

    藍底白色的箭頭、奔跑的小人、中英文“應急避難場所”的字樣,當如此標識的指示牌豎立於車水馬龍的北京街頭,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難道最近北京要發生什麼災難?”順著箭頭方向來到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一探究竟,疑竇卻更添一層:“公園怎麼成了避難所?”這個北京最大的帶狀公園新近建成,坐落于城市中軸線兩端及奧運公園南側。説她是自然景觀,有水潭小溪和花草林木為憑;説它是“避難所”,除了園內150塊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渲染了些許神秘色彩外,遊人恐怕很難發現具體的避難設施。

    “生命線工程”的策劃者和設計者之一、北京市地震局震害防禦處處長宋偉介紹,一旦發生地震、特大火災或其他突發事件等災難,這些避難設施就能為危險中的人們提供生存保障。

    景觀設施暗藏玄機

    “如果讓帳篷、應急廁所、應急水井等避難設施隨意暴露,這不僅有礙觀瞻,影響遊客心情,也容易遭到破壞或發生意外事故。因此,我們把這些"機關"巧妙地融在了景觀設施中。”宋偉説著話,冷不丁拎起了草坪上的一座假山,假山下竟然是個加著井蓋的應急水井。“瞧,應急水井就是這樣隱藏的,一旦地下隱藏的自來水管線因為地震等原因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發揮作用了。你別以為我是大力神,假山是用塑料製品製作而成的,僅僅是空心的一個殼,但逼真的涂層讓不知情的遊客以為它就是一座真假山,園內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座暗藏玄機的假山。”記者接過手試了試假山的重量,也就5公斤左右。

    記者跟隨他又來到一片林木背後,只見地上有一排十幾個加蓋的水泥槽。記者正暗自納悶這又是什麼“機關”,宋偉解釋道:“這就是應急廁所,它的地下連著近旁的公共廁所。如果發生8度以上烈度的地震,公共廁所就有可能倒塌,這時,應急廁所上面搭個帳篷,就能正常使用了。”他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隱藏這個不雅之處,近期公園將在水泥槽上加舖一層草坪,這樣,誰還會猜到腳底下有個廁所呢?

    “我再帶你看個有意思的。”宋偉拉著記者走到一盞“路燈”底下,“你猜猜這又是什麼。”記者瞧了老半天還是不明白。“這是個監控器。”宋偉説,“一旦公園作為應急避難場所投入使用,監控器就可用來觀測園內情況,調度員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學調度。”這些特殊的“路燈”和真的路燈並排站立,可以以假亂真。

    避難設施的匠心設計隨處可見:花叢中的小假山居然是個應急廣播;小賣部的倉庫同時還是應急物資的儲備庫;觀望臺在應急避難時期就成了直升機坪;公園行政辦公樓的一角被辟作衛生防疫的預留用房……作為一個設計者,宋偉頗感自豪:“表面上看,這是個很普通的公園,但它卻具備11種應急避難功能,包括應急避難指揮中心、應急避難疏散區、應急供水裝置、應急供電網、應急簡易廁所、應急物資儲備用房、應急衛生防疫用房、應急直升機坪、應急消防措施、應急監控和應急廣播。在北京市乃至全國,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第一個功能化並公開標示的減震防災應急避難場所。”

    八度抗震建設北京

    “北京行政區內,歷史上4.7級以上的地震共被記載過15次,最大一次為1679年三河-平谷8.0級地震。1970年到2001年12月間,共發生3.0級(局部有感)以上地震121次,4.0級(比較有感)以上29次,5.0級(局部破壞)以上2次……”這是記者在北京市地震局看到的一份資料,副局長徐平解釋説:“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和張家口——渤海地震帶的交接處,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但大都是沒有威脅性的中小地震。在市政建設方面,北京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很強,嚴格按照八度防震(相對應的地震級數大約為6級)的要求進行建設。全球按照這一要求建設的首都只有3個,另外兩個是墨西哥城和東京。”

    徐平告訴記者,圍繞震害應急救援工作早在1993年就有了最初設想,歷經10年最終完成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試點工作。

    1993年4月,北京市地震局起草完成並上報市政府的《北京市綜合防震減災對策方案》中,提出“劃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緊急疏散道路”的設想;2001年1月19日,市政府在一份應急預案文件中提出,各有關部門在應急管理中要做19項應急救援系統行動,其中的一項便是災民疏散安置及應急避難場所的劃定;2001年10月16日,北京市人大通過了《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該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問題;2002年10月17日通過的《北京市公園條例》的第二條規定“公園具備防災避險功能”……

    徐平認為,在整個進程中,美國“911”事件及今春“SARS”侵襲所帶給人們的緊急避險意識則是“助推劑”。“一旦地震或特大火災等災難來臨,城市居民要在政府組織下實施快速疏散安置,並保障其基本生活。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正是這樣一種未雨綢繆的安排。”

    為何選中“元大都”

    今年年初,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這時,有4個公園進入了北京市地震局的視線,它們分別是雙秀公園、皇城根遺址公園、暢春新園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可為何偏偏是“元大都”中了頭彩呢?徐平道出實情:“前3個公園早已建成開放,另外申請改造經費就會費點週折,而當時預建中的"元大都"是2003年北京市重點工程之一,是第一個人文奧運景觀,避難設施的建設經費可以直接做在預算裏面,相對容易操作。現在,"應急避難場所"這一功能成了這個公園最大的亮點,起到了明顯的示範作用,相信其他3個公園的改造也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但“元大都”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這一點上:它擁有4.8公里的狹長身軀,應急避難場所的外圍周長因此達到最大化,疏散時能做到迅速有序;它橫跨6條街道,自然分解為7個避難區,附近居民能各得其所;它依小月河而建,一旦自來水系統出現故障,能自身完成水體循環;它地勢平坦,用於地震避難場所面積達38萬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安置密度,可同時容納25萬人應急避難;在道路交通出現問題或不能滿足形勢需要時,可馬上啟用空中運輸通道,它所跨的熊貓環島南側兩平臺可作為直升機緊急起降平臺……

    徐平介紹: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主要為與其相鄰的亞運村、小關、安貞裏和平街4個街道辦事處的居民提供避難場所。4個街道的28個社區共有常住人口23萬,流動人口6萬,流動人口中的2萬人可進入本轄區避難場所避難,其餘人員由區政府安排到其它場所避難。一旦意外發生,人們將按照各道路口的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有序疏散,如安慧裏社區的居民由安立路經安定路、北土城路至4號避難區,安華里社區的居民由安華路經北三環中路、安定路至3號避難區。

    每個北京人可望擁有避難所

    “元大都”吹響了北京大規模建設功能性應急避難場所的號角,徐平告訴記者,建築物相對密集的北京城八區內可望建成這樣的場所100多處,容納目標是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也就是説,未來,每個北京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避難所了。

    徐平介紹,應急避難場所有臨時和長期之分,臨時應急避難場所主要指發生災害時受影響建築物附近的小面積的空地,包括小花園、小文化體育廣場、小綠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強的人防設施,要求步行10分鐘左右到達,這些用地和設施需要配備自來水管、地下電線等基本設施,一般只能夠用於短時期內的臨時避難。據了解,北京城八區內這樣的小面積空地有1000多處。

    而長期應急避難場所又叫做功能性應急避難場所,“元大都”的應急避難場所即屬於此類。它一般指容量較大的公園綠地,各類體育場,中小學操場等,要求步行1小時內到達,該場所除了水電管線外,還需要配備公用電話、消防器材、廁所等設施,同時還要預留救災指揮部門、衛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資儲備庫等用地。它們平時是休閒娛樂場所,災害發生時則可為人們提供長期的生存保障。數據顯示,北京市可用於功能性應急避難場所改建的開闊地帶大約有5300多公頃,北京市地震局將陸續對這些地帶實地考察,有選擇地將它們改造為功能性避難場所。這些場所內將作出統一的標識,附近的道路也將豎上應急避難場所的疏散路線指示牌。

    徐平表示,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前,功能性應急避難場所將在北京城八區內均衡鋪開,所有居民將按社區分片,以保證每個人都有相應的功能性應急避難場所。他透露,下一個改造的目標是皇城根遺址公園,東單體育場等場地也被納入了改造計劃。(

責編:田詩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