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會見由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右)和美國經濟委員會主席斯珀林(中)
(協議簽署後,斯珀林與巴爾舍夫斯基親吻,祝賀談判成功。)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在北京簽署)
(協議簽署後,石廣生和巴爾舍夫斯基互換文本。)
1999年11月15日,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和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分別代表中美兩國政府在京簽署了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標誌著中美就中國加入全球最大貿易組織的雙邊談判正式結束,從而為中國“入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1月10日至15日,石廣生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與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和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斯珀林率領的美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進行了6天夜以繼日的認真談判。這次談判受到兩國政府和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在談判過程中,雙方本著互諒互讓、平等協商的精神,以“雙贏”原則努力工作,最終取得了雙方滿意的結果。
石廣生表示,中美簽署雙邊協議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有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有利於中國早日加入世貿組織,對世界貿易的發展也會産生重要、積極的影響,我們期待年內解決中國“入世”的問題。中國“入世”後,作為該組織的一個成員,在享受其權利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並願同世貿組織各成員積極合作,為世界經濟貿易的繁榮共同努力。
巴爾舍夫斯基和斯珀林則表示,今天的協議將把中美關繫帶入一個新的時代,有利於中美兩國的經濟,並將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此後,中美雙方發表了新聞公報。
附:中國和世貿組織13年的追求
13年來,中國一直試圖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是卻同美國和歐盟發生了衝突,因為後者要求中國更大程度的開放市場。
1986年7月——中國要求重新加入關貿總協定(1995年成為世貿組織)。中國是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創始國之一,1949年共産黨上臺後退出了該組織。
1987年10月——一個受命審查中國候選國資格的工作小組在關貿總協定的日內瓦總部舉行第一次會議。
1989年6月——在天安門事件後會談中斷,擔心中國不會堅持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12月份會談重新開始。
1994年12月——中國在1995年1月1日之前未能加入關貿總協定。這個日子是成為世貿組織創始國的最後期限。
1995年5月——中國開始就加入世貿組織問題舉行會談。
1995年7月——中國獲得世貿組織觀察員身份。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中國決定不貶值人民幣,贏得國際社會交口稱讚。但是北京暫時擱置加入世貿組織問題,擔心會加劇經濟衰退,使改革複雜化。
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對北京進行歷史性訪問,但在有關世貿組織談判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1999年3月——中國總理朱?基重新啟動這一進程。
1999年4月——華盛頓拒絕接受朱?基訪美期間提出的方案。兩國同意在世貿組織11月30日至12月3日西雅圖峰會之前努力達成協定。
1999年5月——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伕使館。北京凍結與美國和歐盟的談判。
1999年7月——日本在小淵首相訪華期間同意接受北京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
1999年9月——美中談判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美國總統克林頓新西蘭峰會後恢復。
1999年11月——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對北京進行作為“最後一次機會”的訪問。
(人民網資料)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