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1998年機構改革,朱?基一次性拆掉9座“小廟”

 

CCTV.com  2008年10月09日 17:4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網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機構改革歷經多次,的確精簡了一批人,但是隨後就發現政府官員比沒有改革時又多了好多,於是又不得不改革。比如,中國1998年的機構改革,政府的確認真的規劃並且執行了,但結果卻造成了官員的更多膨脹。

  1998年的“兩會”期間,朱?基在人大湖南代表團對家鄉代表説:“我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來幹這件事!” 那年“兩會”閉幕式,意氣風發的朱?基豪情萬丈地説哪怕前面有地雷陣,有萬丈深淵,也要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年,外電曾評價改革闖進兩大雷區:一是國企改革,一是機構改革。

  有地方官員説:“朱?基的辦法是拆廟,和尚趕不走,我拆廟趕和尚。”。之後,朱一次性拆掉9座小廟,9個專業經濟部門一併撤銷或降格變成行業協會。此舉意味著按照計劃經濟模式設計的政府機構框架逐漸消解。

  而精簡人員更是針對所有部委,其中難處可想而知,機構改革剝奪的不單純是部門利益、個人利益,還有集團利益。 實際上,對於利益的焦慮和博弈在上一年就已開始。

  當年的報道説,1997年12月底,朱?基在一次講話中道出苦衷:他正在操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找幾十位部長逐個談話;沒有一位部長主動表示自己的部門該撤;長時間坐著談話使他過度疲勞,每次站起來都很困難。

  1998年那次機構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但方案最終確定之前,各部委的官員紛紛向決策層陳情: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還不那麼有力,還離不開那只有形的政府之手,部長們都在為各自部門的存在理由據理力爭。

  備受煎熬公務員

  公允地説,人員精簡的決策,各部委人浮於事的現象確實嚴重。當時流行一段順口溜,説一個部委人員構成的狀況:“廳級幹部一走廊,處級幹部一禮堂,科級幹部一操場。”3月份“兩會”召開,已經正式決定國務院系統要精簡47%,但具體到各個部,如何分流裁員,還沒確定。

  傳言隨之四起:一會説政法部門要加強,不會怎麼裁員,裁掉的是經濟部門;一會又説只能一視同仁,都砍掉47%。

  等待,是備受煎熬的。國務院系統精簡47%已成定局,而具體到每個部門,如何精簡還在進一步博弈中。“兩會”後,大樓換了新部長,這一變化似乎有了緩兵不動的理由。

  剛剛履新的部長和各位司局長都在觀察,大家都不先走一步,就像開車一樣,踩住離合,看情況再打方向盤或提速。

  新部長上任伊始,就在會上安慰大家,説政法部門不會像經濟部門那樣砍得狠,大家不要多慮,好好安心工作,組織也會對每一位官員負責到底。 分流的口號是,“讓走的同志舒心,留下的安心”。

  分流的途徑

  當年分流的途徑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離退休還有幾年的老公務員提前退休,不少人樂得利用資源下海兼職發揮餘熱;

  第二條途徑則是政府拿錢去大學學習三年,本科畢業的去讀碩士,碩士學歷的去讀博士,三年期間各種待遇不變,這些研究生的名額是特批的;

  第三條途徑則是調到直屬國有企事業單位,直屬單位就不人滿為患了。

  雖説人員減少了近一半,但部級官員和司局級官員的職位基本上沒什麼變化,處級職位減少也不多。比如薛劍那個司僅僅將8個處減少為7個處,老幹部局和機關服務局從公務員編制就地變為事業編制——這樣就不佔編制名額。

  減少的主要是科級和科級以下的職位。比如原來每個處四人,處長、副處長各一,現在變成一個處僅三人或二人,處長、副處長職數不變,每個處要麼留一個科員要麼一個科員都不留,全是官員。對具體辦事者來説,首先要平衡各方面利益,再然後就是考慮分流工作的難易程度。

  機構改革在國務院層面不但包括部委,還涉及意圖政企分開的很多央企。比如,國務院決定,解散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組建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在機構改革期間,仍負責管理原公司所屬企業,待組建企業集團之後,再實行政企分開),該局為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改革方案,由中編辦和該局抓緊商定後,報國務院審批。

  但是這場驚心動魄涉及多方利益的改革並沒有出現曾經預想中的尖銳矛盾。就像官方學者聲稱的那樣,上世紀的幾次機構改革已為冗員安置探索出了寶貴經驗。

  那些留下的和那些無法釋懷的

  在改革沒有完全進行完畢之前,工作還得照常幹,而且大家都表現得更加積極,連那些平時泡病假的人也每天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希望避免成為分流名單上的人。而在往常,大夥兒爭著到各省特別是風景秀麗的地方出差,這時候萬一不在機關,會在分流中吃虧——這實則是一種杞人憂天的可笑想法。 但事實上很多人基本都沒心思幹活。“有關係有能力的人肯定留,那些只有關係或只有能力的人最緊張。”

  國務院部委精簡人員都相繼動起來了,那些被撤銷的部委,如紡織部、煤炭部、供銷總社,部長都沒有了,分流起來倒是乾脆,相當一部分年青公務員去大學讀研究生,因為他們佔了先機,所以在專業選擇上很理想。

  當時各部委給出的條件也不盡相同,財政部作為強勢部門是當時分流政策最好的部委之一。“1998年精簡的時候,財政部給了18項優惠政策,比如分一套房子;由公費出錢去讀書兩年,有去英國劍橋美國哈佛的也有在清華中央財經的;還可以選擇去財政部下相關的事業單位。等等。當然這些政策不可能一人獨佔,只能在其中擇一。” 但是據説,“各部委分流幹部無房者普遍分到了住房”。

  可還是有人沒有抵抗住這場並不嚴酷的改革,國務院一位女公務員被精簡後心情一直不好,一直沒有想通,因無法適應國外求學生活只讀了半年便回國了。不久又與丈夫離婚了,最終失去理性選擇了自殺。她的同事説:“她如果料到過了兩年,去讀書的人大多又都回到了部裏,估計也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吧。”

  另一部委的一位軍轉的處級官員認為自己身無長處,要是部裏分流他就是把他往死路上推,聲稱一旦被分流就從12樓辦公室跳下去。

  這場改革,是中央政府在用種種政策和財物來贖買分流公務員們放棄鐵腕飯的資格嗎?而那些被分流的公務員,大部分實際利益並未受到損害,但心理上卻難免多少有些失落罷了。

  歷次機構改革

  第一次:1982年。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第二次:1988年。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實施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8個。

  第四次:1998年。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第五次:2003年。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由28個部門組成。

  第六次:2008年。大部制改革。

責編:李二慶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