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經歷了兩次大幅度物價上漲,其漲價記憶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姜昆的那一聲:“聽説副食品要漲價了。”而這次在看到雞蛋和豬肉都漲價後,有些人開玩笑説“要不咱們也囤點醬油”
1988年之價格闖關
在今天看來,經濟學界在1987年的某些提法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其中的典型語句包括“長痛不如短痛”,還有“價格闖關”。
1988年7月,統計局公佈的物價上漲幅度為19.3%,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一下子催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搶購風潮。在普通老百姓參與搶購之前,商人們已經開始了囤積居奇,那時候流行的囤積物品包括鋼材水泥等基建物資和彩電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囤家電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虧本生意,而在1988年,一些開始有錢的中産者把存款從銀行提出來,走後門去換成若干彩電冰箱,給每個子女先囤積一台以備將來婚嫁用。
對於那些沒有這麼多錢的普通家庭來説,搶購的第一商品就是開門7件: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些人一下子搶購了數十包火柴——每包10盒。許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全部買空。
這場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搶購風潮,在一個多月後漸漸平息下來。根據統計局統計,在1988年8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了13%,其中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電視機增銷56%,電冰箱增銷82.8%,洗衣機增銷130%。
1992年之猴年猴市
從1989年之後,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到1992年,通貨膨脹又一次降臨。
由於上一次的搶購風潮記憶猶存,1992年底,中國又出現了搶購風潮。許多人選擇了搶購耐用商品和奢侈品以求保值,比如黃金。對鑽石的消費這個時候才剛剛露出苗頭,而對古董的收藏只有少數人在行。由於工業原材料的全面漲價,囤積工業原料成了一大趨勢,許多人開始嘗試投入國際期貨交易,根據當時的報道,許多人賠了個精光。
1992年,還出現了被稱為“猴市”的中國股市,以5月26日為分水嶺,之前的大牛市和之後一直到11月17日的大熊市,形成了股市的大喜大悲。
更多的普通人只是在通脹中考慮如何讓手中不多的資産做到不貶值。在1992年,中國農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屬製品等“耐用”的日常品,以求讓不多的現金保值。而事實上,農民的直覺相當可靠,到1993年,工業品的出廠價比上一年上漲了24%,遠遠高於農副産品的價格上漲率。
而在以後的歲月裏,人們發現,日常消費品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無足輕重,而那些漲價最厲害的商品,比如房子和教育支出,正是普通人根本沒法囤積的。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