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石之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産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有: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
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和中國國情進行再認識的成果和總結。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在初級的階段”。十二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並指出這個階段的根本特徵是“物質文明還不發達”。
隨著全面改革的展開,對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的認識逐步深化,十二屆三中全會制定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立論依據,論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等問題,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系統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共十三大的《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道路前進》的報告,第一次系統地展開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指出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並以此為立論基礎,論述了中國共産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改革、建設的基本綱領,初步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包涵的主要內容
報告在分析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相當發展的同時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又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也就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報告從我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實際情況、生産力狀況、經濟發展不平衡、普遍的科學文化水平、生産社會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以及意識形態領域中舊思想和舊習慣的存在,説明了“今天仍然遠沒有超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産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這“五個階段”是初級階段的五項任務,它們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産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部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遠指導方針
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遠指導方針是: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必須以安定團結為前題,努力建設民主政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三大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