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軍”一詞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的歷史上是在朝鮮戰爭中,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組織16國部隊軍事干涉朝鮮問題,擴大朝鮮戰爭,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地區,危脅中國的國家安全。
朝鮮戰爭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結束,歷時3年零1個月又兩天。在此期間,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多項決議,拼湊16國部隊組成了“聯合國軍”,投入到朝鮮戰場。
“聯合國軍”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它由哪些國家的部隊組成?它是怎樣拉著聯合國的“大旗”作“虎皮”的?筆者綜合各種資料,並採訪有關專家,對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內幕進行系統披露,以饗讀者。
組建“聯合國軍”早有預謀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以武力進行干涉的同時,操縱聯合國通過一系列決議,為其武裝干涉披上了合法外衣。其實,美國利用聯合國採取“集體行動”是其在亞洲的既定方針,可謂蓄謀已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在望的時候,盟國首腦在商議戰後國際安排時對朝鮮的命運提出了構想。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美、英、中三國首腦在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寫道:“我三大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向斯大林提出:“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和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託管,託管期愈短愈好。”斯大林表示同意,並建議還應邀請英國參與託管。於是,戰後由美、蘇、中、英四國對朝鮮實行臨時託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下來。
然而,在四大國尚未就朝鮮的託管問題達成具體協議前,1945年8月初,蘇聯軍隊向駐紮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此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8月10日,美國國務院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在朝鮮的受降問題。
助理國務卿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接受日本投降的區域應儘量向北推移。但國防部長馬歇爾的參謀迪安 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立即投入朝鮮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等因素,很難搶在蘇聯軍隊之前進入朝鮮。於是,陸軍助理部長麥克和上校查爾斯 博尼斯蒂提出了“一條
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分界線,二人曾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來劃分受降界線,但身邊一時沒有資料。匆忙中,他們注意到地圖上北緯三十八度線(簡稱“三八線”)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而且漢城(今首爾)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於是決定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分界線。這個建議很快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並於8月14日被總統杜魯門批准。
8月15日,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出電報,通報了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 麥克阿瑟的日軍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的內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線”作為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的分界線。
8月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於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
於是,蘇聯和美國先後出兵朝鮮,在朝鮮以“三八線”為界線劃分了兩個受降區,由美蘇分別接受侵朝日軍的投降。駐“三八線”以北的朝鮮、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和輔助部隊,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三八線”以南的朝鮮、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和輔助部隊,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指揮官投降。
蘇美兩國的受降命令傳達到戰地時,蘇軍已經越過“三八線”,正向漢城推進,接到“分界線”的命令後,蘇軍撤回到“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軍第七步兵師在仁川登陸,對朝鮮“三八線”以南實施佔領。
就是這條受降的臨時分界線,後來成為朝鮮南北分裂的“國界”。分界線以南歸美國扶植的以李承晚為首的大韓民國政府統治;分界線以北歸蘇聯支持的金日成為首的勞動黨領導。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蘇聯和美國先後從朝鮮撤軍。
“三八線”對於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和暫時的,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卻是長遠的。二戰結束後,美國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急需將朝鮮半島營造成遏止共産主義的前沿陣地。美國總統代表鮑萊在給杜魯門總統的一封信中説:“儘管朝鮮是一個小國,從我們整個軍事力量來看,我們在這裡擔負的責任並不大,但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而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這種説法代表了美國決策層的觀點。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0日,美國佔領軍出動幾萬名軍警強行在南朝鮮進行普選,李承晚通過南朝鮮單方面非法選舉上臺後,在美國的唆使下,狂妄地叫囂:“要解決南北分裂,就必須用戰爭來解決。”並提出“北進統一”的口號。在李承晚的挑釁下,1949年1月至10月,南朝鮮軍警在“三八線”上向朝鮮發動武裝挑釁432次。
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作了題為《亞洲的危機——對美國政策的檢討》的演説。在演説中,艾奇遜在西太平洋劃了一條為了對付共産主義陣營軍事威脅的環形防線,這條防線沿阿留申群島,經過琉球群島直到菲律賓,南朝鮮和台灣被劃在了防線之外,並表示當這兩個地區受到軍事攻擊時,“首先必須依靠被攻擊的民族來抵抗,然後就要依靠整個文明世界在聯合國憲章下所承擔的責任”。這就為美國對朝鮮和台灣的政策定下了基調,即依靠“聯合國行動”來處理在這兩個地區發生的軍事行動,這種政策決定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利用“聯合國行動”的形式,組織“聯合國軍”進行干涉。
正是在美國慫恿和李承晚“北進統一”的挑釁下,才使朝鮮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