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印調整軍事戰略 升天探月為研發洲際導彈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15: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專題:圖片頻道

  11月12日,印度軍方在印度東部奧裏薩邦的一個試驗場成功試射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制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

  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範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制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

  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印度火箭準備發射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誌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系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鉅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系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系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系。據稱,印度還準備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儘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誌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于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説,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准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

責編:汪蛟龍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