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雙座雙發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為目前冷戰時期蘇聯空軍最有效的遠程戰術攻擊機,也是俄羅斯空軍現役的主力戰機之一,其主要戰術使命是深入敵境,攻擊其陸軍集結部隊或空軍基地。
研製背景
自從“黑色死神”IL-2的成功以後,蘇聯就一直致力於前線攻擊機的研製和開發[資料圖片]
蘇—24的研製最早始於1964年,當時為增強對北約縱深目標的打擊能力,蘇聯前線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攻擊機取代載彈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伊爾—28輕型轟炸機和雅克28攻擊機。在此之前,北約已針對蘇軍強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與之對抗的作戰計劃,並將大量戰術航空兵部署在聯邦德國境內,準備在蘇軍發起攻擊時利用空中優勢摧毀其裝甲部隊。對於蘇軍而言,要保證地面部隊的快速推進,必須先將北約空中力量扼殺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種能夠突破北約嚴密防空網,進行遠程作戰的戰術攻擊機,但限于當時的航空技術,只有採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對抗北約雷達警戒網。
1963年8月,蘇聯空軍正式下達設計要求,計劃開發一種能攜帶小型核彈進行戰術核轟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戰能力、並可以攜帶制導和非制導武器對敵方1 000千米以內縱深目標實施遮斷攻擊的新型戰鬥轟炸機。1965年,蘇霍伊設計局根據空軍的要求,開發出設計編號為T一6的原型機。依照“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原型機包括兩種型號,一種是採用三角翼,安裝升力噴氣發動機的短距起降型,編號T—6—11;另一種採用可變後掠翼型,編號T—6—21。這種將一種飛機同時設計兩種類型的情況,是當時蘇聯飛機研發的習慣做法,例如,米高揚設計局當時正在開發的米格—23戰鬥機,也有短距起降及可變後掠翼兩種原型。
蘇-24的研製基礎:蘇-15截擊機[資料圖片]
T—6—11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15截擊機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于1967年6月首次試飛,其機翼佈局與英國的TSR.2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機身內裝有4台高裏索夫升力發動機和2台A1 21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這種設計使T—6—11能夠進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發動機所帶來的“死重”及系統複雜性,使計劃一開始就很不順利。經過一系列測試後發現,該機的載彈量比可變後掠翼型小很多。最後,蘇霍設計局決定放棄短距起降型,轉而全力發展T—6—2I。1988年,T—6—1的原型機被送到莫尼諾空軍博物館內保存。
蘇霍伊設計局在蘇—15的機體上採用前緣40度,後掠三角翼和類似米格—23的進氣道發展而成的一種可變後掠翼飛機。1970年1月完成首次試飛,經過一系列性能測試後,被蘇聯空軍採用,並正式命名為蘇—24。此後,蘇霍伊設計局又對飛機細節部分不斷改進,至1974年12月,首批生産型蘇—24A型開始交付作戰部隊,北約將其命名為“擊劍手”。
整體結構
蘇—24對於蘇聯空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蘇軍第一種裝備計算機轟炸瞄準系統和地形規避系統的飛機,標誌著蘇聯飛機的火控和航電技術水平已登上一個新臺階,作戰效能比前一代的雅克—28提高2—2.5倍。蘇—24的整體導航/火控系統被稱為PNS—24,可實現地形跟蹤、武器制導、目標搜索和指示、投彈、雷達告警和反輻射導彈壓制、以及自動或半自動駕駛。該系統可在各種氣象條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蹤系統,可保證飛機在200米低空以1 32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低空突防,極大地提高了飛機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