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斯報道 12月3日,美元兌人民幣現匯開盤報6.8845,盤中連續第三個交易日觸及日內波動區間上限。央行調高美元人民幣中間價兌現了“會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表態,但現匯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還是達到了0.5%的跌停上限。
此次人民幣“跌停”時值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即將舉行之前,而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西方媒體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向更為敏感。由於此前不久,央行行長周小川曾透露不排除人民幣貶值的可能。因此有西方媒體稱,中國政府對人民幣的貶值是中國抗擊經濟危機的“最後一張牌”。還有媒體敏感地猜測,人民幣貶值更多的出於政治目的,“中國正準備發動一場貿易戰爭”。
自9月23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自以6.8009創出匯改新高後,基本在6.81-6.85間波動。而本週一中間價意外升破6.85,使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急劇升溫。
外媒普遍猜測,中國將通過人民幣貶值提振內需,抗擊金融危機。英國路透社報道,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經濟挑戰,在美元兌幾乎全球所有貨幣普遍上漲,僅兌人民幣獨跌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壓力已不堪重負,人民幣貶值可能是迫不得已的政策選擇,年底前美元兌人民幣可能將升破7.00關口。
美國《華爾街日報》説,為了抗擊經濟放緩,中國幾乎動用了所有的政策工具,“現在手中還剩下一張牌,那就是人民幣”。文章説,中國每天都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設定一個中間價,“三年來,中國一直在允許人民幣兌美元穩步升值。然而近期人民幣的升值腳步卻突然停了下來”。文章認為,這説明“中國政府提振出口的意願將戰勝其他支持人民幣升值的因素。”
敏感的國外媒體還不忘把人民幣貶值看做是中國政府出於“政治目的”所作出的決定。英國《金融時報》在題為“人民幣貶值引發貿易戰?”的文章稱,針對人民幣貶值,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出於政治目的。“人為壓低匯率,將使進口産品對中國國內消費者來説變得更為昂貴,而出口産品對外國消費者來説變得更便宜”,“中國的匯率變動將引發擔憂,即中國正準備發動一場貿易戰爭。”法國《論壇報》更是稱“中國貶值人民幣挑戰西方”,文章説,人民幣到底會貶值到什麼程度,將取決於西方的反應,西方認為這種政策絕對是“致命的”。
針對西方媒體的觀點,中國央行相關人士曾在週一首次跌停時表示,央行會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匯率改革。對於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出現罕見的大跌,央行表示人民幣匯價的跌幅沒有超出範圍,不需作出評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寬幅波動是市場引領下所進行的調整。受金融危機在西方國家“見底”而影響中國貿易順差的預期,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很大。因此,西方媒體所謂的“貿易戰”完全是“過度敏感”的表現。劉元春教授同時提醒,在全球經濟同步下滑的情形下,西方國家對中國匯率的“風吹草動”都非常敏感,“報復主義的情緒”正在西方國家中蔓延。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