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推動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和深化

 

CCTV.com  2008年12月25日 15: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多黨合作事業進入歷史上的最好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推動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和深化。

  一、多黨合作制度保證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和其在中國現代史上的作用,決定了她是團結和帶領包括各民主黨派在內的中國人民實現歷史和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的唯一正確的領導力量。“文革”結束後,中國共産黨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集中全國人民的意願,迅速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領導了繁重的建設和改革工作,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統一、生機勃勃的政治局面。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實踐充分證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也就不會有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巨大成就,只有堅持和維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才能保證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把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實踐放到當今世界範圍內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政黨制度對維護社會和政治穩定所顯現出來的巨大優勢,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領導與合作、執政與參政和互相監督,構成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中基本的政黨關係。這種以合作為基本特徵的政黨關係,民主黨派在多年實踐中確立的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準則,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保證了全國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集中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政黨關係的和諧保證了政治穩定,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共産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産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則集中地體現了這一特徵。“和”即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各民主黨派自覺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與共産黨通力合作,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和使命不懈奮鬥;“不同”即各政黨都是獨立的政黨,並相互監督。在我國的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這種親密合作,而非競爭的關係,既能實現中國共産黨的集中統一的領導,又能動員廣泛的政治參與,避免多黨競爭、相互傾軋所造成的混亂;中國共産黨具有的集中而普遍的代表性和各民主黨派具有的特殊而廣泛的代表性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就能夠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各民主黨派接受共産黨的領導,不是組織上對共産黨的附屬,而是對共産黨政治主張的贊同,是對共産黨領導能力與執政水平的肯定,是對共産黨領導下可以實現其政治意願和所代表階層和群體利益的確認。這種和諧的政黨關係,與全社會各種關係的和諧有著同質性和一致性,和諧的政黨關係,能夠促進和帶動整個社會的和諧。

  我國近現代的歷史也證明,當我國政黨關係和諧的時候,國家的發展就比較順利,社會就比較穩定,就會促進經濟建設的進步。反之,就會導致社會動亂,現代化建設進程受到嚴重阻撓。“文革”中,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度面臨了極大的考驗,民主黨派工作和活動陷入停滯的狀態,到了死亡邊緣,政黨關係一度緊張。這個時候,多黨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礎並不牢固:從民主黨派來説,其成員大多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受資産階級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對政黨制度、民主的理解與中國共産黨不盡相同,出現過一些不同聲音;從中國共産黨來説,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把民主黨派當作資産階級性質的政黨,沒有把民主黨派看成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政治力量。民主黨派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改造,社會也處於緊張不安甚至動亂的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共産黨用極大的勇氣和智慧撥亂反正,進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經濟發展促進了政治認知的變遷,中國共産黨指導思想上的根本轉折並在實踐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堅定了民主黨派的信念,更加自覺、堅定地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共産黨也從歷史的考驗中認識到,民主黨派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政治力量。中共中央一直十分重視多黨合作事業,胡錦濤總書記上任伊始,就在百忙之中逐個走訪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中央機關,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共商國是,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對各民主黨派的關心與呵護,彰顯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之間平等友好、和諧相處的關係。政黨關係的日趨和諧,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産黨一道親密合作,攜手共進,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極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三、多黨合作制度為充分發揮參政黨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為多黨合作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民主黨派履行參政黨職能有了切實保障,以“一參加、三參與”為參政基本點,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充分發揮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一是促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執行決策過程之中,已基本形成為一項制度。中國共産黨就國家大政方針、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項、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前與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各地黨委、政府也就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廣泛徵求黨外人士的意見建議,為參政黨充分表達對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措施的意見,提供了規範的方式和程序,為代表所聯絡階層和群體的具體利益,提供了順暢的渠道,有力地推動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避免或減少失誤,保證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對實現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是幫助執政黨和政府協調關係,化解矛盾。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其中所蘊含的合作、參與、協商和包容的精神,可以有效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係,使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能夠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得到妥善化解,有利於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主黨派積極引導各自成員和所聯絡的群眾,正確認識改革發展中利益格局的變化,協助執政黨和政府做好理順情緒、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的工作,及時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是進一步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廣大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目標和突出表徵。民主黨派以自身廣泛的社會基礎、組織構成和代表性,積極參政議政、民主監督,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各方面成員的有序政治參與,暢通了利益表達渠道,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有利於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

  四、多黨合作制度發展了協商民主,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形式。

  從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協商民主這種新型民主形式的産生,到2006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可以看出,協商民主産生併發展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協商民主的創立和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

  協商民主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形式,反映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特點,顯示出巨大的政治優勢:有利於實現最廣泛的政治參與,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納各種利益訴求,有利於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特別是中國共産黨始終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協商式民主的作用,使得這一民主形式更加真實、有效。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中國共産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通過的各項決定,還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政府工作報告、憲法修改等,中共中央、國務院事先都通過召開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座談會,通報或交流重要情況,廣泛聽取黨外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政協中徵求各界人士的意見。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就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開展調查研究。協商的層次和範圍大幅提高,協商形式更加多樣,協商渠道進一步拓寬,協商效果越來越顯著。

  3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我國成功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多黨合作事業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多黨合作制度將創造出新的內容和形式,民主黨派一定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新的貢獻。 (人民政協報)

責編:王玉西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