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寨:從計劃經濟“紅色樣板”到市場經濟新農村

 

CCTV.com  2008年11月30日 16:0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圖片頻道

專題: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

專題:改革開放30年新聞網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的大寨奇跡和大寨精神,曾鼓舞無數人艱苦創業、奮發前進。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大寨人不能適應新形勢,感到手足無措。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紅色樣板”陷入低谷長達10餘年之久。

  1991年,昔日的當家人郭鳳蓮重回大寨擔任村支書,帶領大寨人一邊思考一邊探索,在完全陌生的市場經濟中尋求發展。市場中經歷風雨教會了大寨人辦企業的大學問,在十餘年的時間裏,大寨利用煤業起家積累,慢慢發展到製衣、水泥、煤炭運輸、貿易、飲品等10余個企業,涉及雜糧加工、豬牛養殖、奶業發展、秸稈加工等眾多領域。近年來,大寨還發揮名人、名地效應發展起了旅遊業,興建了大寨紀念館,開發了虎頭山森林公園,每年吸引遊客約3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上千萬元。

  據統計,2007年,大寨經濟總收入1.27億元,人均收入7000元;經濟收入比1980年增長600倍,人均收入增長38倍;520人的小村莊,人均年納稅近2萬元,連續多年蟬聯昔陽“納稅冠軍”。

  經濟的發展讓村裏人也得到了實惠。大寨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漂亮的二層住宅小樓拔地而起,村裏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全部免費上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也已經在大寨普及……

  過去的大寨人,在黨的領導下靠自己的雙手艱苦奮鬥幾十年改變了貧窮的面貌;今天的大寨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實現了思想解放,終於走出徘徊、觀望、猶豫的境地,再次憑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打造出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新大寨。

  10月10日,大寨的姑娘們在虎頭山森林公園的廣場上排練迎接遊客的節目。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10月23日,大寨小學的學生在村中央的空場上做遊戲。他們身後是一排裝飾一新的磚石窯洞,窯洞門口挂出“窯洞飯店”和“旅遊紀念品”的招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院門口搞起了經營。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10月14日,大寨的村口依然保持著六七十年代的痕跡,紅彤彤的兩個大字──“大寨”依舊矗立在那裏,墻上“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標語清晰可見,它們見證了那段難忘的歷史,和大寨一同經歷著風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10月23日,村裏的孩子從大寨村中心的大柳樹旁走過。大寨人説,大柳樹是大寨歷史的見證。舊社會,窮人們常聚集於此,稱它是“苦人樹”;農業學大寨時期人們常在樹下開會、學習、娛樂,又稱它“樂人樹”;改革開放後才恢復了它大柳樹的名字。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