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寧夏50年:回族婦女傾吐心聲的“口弦”

 

CCTV.com  2008年09月19日 09: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9月19日電(記者艾福梅 夏晨)在同心縣的一座農家小院裏,來寧夏已經兩年的記者第一次見到了回族婦女傾吐心聲的口弦。

  這個口弦是用薄竹片製作而成,頭小尾大,像一隻鳥。頸部削出舌簧,兩端鑽眼穿線,扯動線繩,舌簧震動發出顫音。放在兩唇間,利用口中的氣流使顫音發生變化,産生共鳴,便有了曲調。

  據民俗專家介紹,在過去“家女不見外男,青絲不見青天”的時代,婦女用梳頭的破篦子背做成這種簡單的樂器,來消愁解憂,這就是後來的口弦。

  在同心,人們把演奏口弦叫彈口弦,但據記者觀察,這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事實上手指並沒有彈擊在樂器上,僅僅是扯動線繩。或許人們想不出更恰當的動詞,所以便採用了這個最為通俗的“彈”字。

  口弦是女人彈的,尤其在西北地區農村回族婦女中廣為流傳。女人彈口弦也不是為了登臺表演,農閒時做針線納鞋底的間隙,彈一陣子,消消心裏的憂愁,女人的心裏常有些説不清道不明的傷痛,所以口弦的曲調總是纏綿的、憂傷的。

  有時婦女之間用口弦相互對彈,既像是對歌,又像是談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黃昏,圍暖或歇涼時,她們往往撥動口弦自然起舞,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

  “口弦也是一種語言,聽得懂的人可以通過它交流。”62歲的回族婦女馬彥芳告訴記者。

  口弦的音調柔美深沉,節奏多變。有的歡樂明快,如“雀舌頭”,似枝頭鳥雀,歡躁晨暉;有的壓抑沉鬱,如“檐滴水”,似秋雨連綿,如泣如訴;有的樸實無華如駝鈴在運貨路上作響……

  馬彥芳從小跟著奶奶和媽媽學會了口弦的製作和彈奏。在她的記憶中,彈口弦是那時候回族婦女唯一的一種娛樂方式,幾乎所有回族婦女都會彈。然而,由於社會的變遷,不再“時髦”的口弦在馬彥芳的生活中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兩年大家都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自己也喜歡,所以從2007年我就又開始做口弦了。當時做了120多個,送了一些給縣文聯,剩下的打算留著用來培養一些年輕娃娃。”馬彥芳説。

  在馬彥芳的指導下,她的大女兒已經能做口弦了,孫女也會彈口弦了。馬彥芳説,她相信村裏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學習彈口弦。

  跟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樣,口弦也存在著保護和傳承的難題。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傳承方法:有人建議通過改進口弦本身,使之發出的音調更高些,更明確些,以便適合演奏;也有人認為應該整理出一些曲譜來;還有人認為應該改變演奏技巧,加速合奏等形式……

  以口弦為代表的回族樂器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在銀川市郝家橋鎮崔渠口四隊的馬氏口弦也已被命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示範點。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必將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藝術處處長賀亞平説。

責編:孟煦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