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國家體育場隆重開幕。這是李寧點燃主火炬。新華社記者凡軍攝
記者葛如江、楊玉華
北京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創紀錄的金牌收穫,展現了中國競技體育的長足進步和不菲實力。我們為競技體育的成就歡呼雀躍,更期待這輝煌的成就加速推動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競技展現了體育的魅力,然而體育不僅僅是賽場之爭。正如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所説:“體育為大眾”。民眾更廣泛地參與體育活動,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和內涵,還是衡量一個國家體育是否興旺發達的標準。在“後奧運時代”,如何借奧運東風推動中國大眾體育發展,無疑是奧運會後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大眾對體育的需求已經十分強烈。從體育器材的熱銷到各類健身場館的爆滿,無疑都體現了這一點。北京奧運會更是帶動了國人體育熱情空前高漲。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時機,適時推動大眾體育進一步發展。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投入。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日本政府將體育發展重心轉向國民體育振興,不僅制定了體育振興法,而且投鉅資建設群眾體育場館,以法令形式硬性規定全民鍛鍊日、學校體育課時和必修體育項目,促進了國民體質各項指標止跌反彈並持續走高。日本借奧運東風發展大眾體育的經驗值得借鑒。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體育産業的發展。目前,我國體育運動總體仍是“官辦”機制,市場化改革步伐不快。同時,以市場化方式新建起來的各類體育、健身場所因費用較高,群眾有參與的熱情,卻缺少消費能力。
發展大眾體育,離不開國民發展觀念的革新。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根本,而體質是人全面發展的根基。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多年來,社會各界大聲疾呼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但在許多地方收效甚微,這除了高考的激烈競爭、學校管理的弊端等之外,學生家長、教師的觀念也是重要原因。借奧運東風轉變發展觀念,從娃娃抓起,提高民族的身體素質,全社會都應當有責任感、緊迫感。
2008年,中國書寫了奧運的光榮與夢想,而在奧運榮耀之後,能不能真正發揚光大奧林匹克精神,促進民眾廣泛參與、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將是對“後奧運”時代中國體育的真正考驗。
責編:荀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