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錄歷史,歷史記錄了這場抗震救災中的新聞記者。
面對沒有硝煙的戰鬥,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們像戰士一樣衝鋒……
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考察人民日報社時,對從地震災區採訪回來的記者説:“你們不畏艱險,深入災區,采寫了許多好報道,為開展抗震救災鬥爭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也為進一步搞好公共突發事件報道積累了經驗。”
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新聞工作者踐行諾言,用實踐詮釋“天職”,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表現出過硬的應急能力、實戰能力和高尚情懷,他們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5月12日下午,綿陽日報攝影記者成和平正在平武縣響岩鎮清水村半山腰拍攝果農,他突然感到腳下土地在劇烈抖動,滿山的桃樹都在搖晃,他一個趔趄之後站起身,看到山下涪江沿線公路濃煙滾滾。“地震了!”這位年過50、有20多年新聞工齡的老記者馬上舉起相機,咔嚓咔嚓不停地按快門,在第一時間拍下了地動山搖、塵土沖天的地震圖片。拍完後他看時間:14時30分。
幾乎在同一時刻,四川電視臺《新聞現場》女記者王嫻和搭檔採訪完臥龍大熊貓進京的新聞,在返回途中,途經紫坪,突遇地震,泥石流距離他們的採訪車只有5米。他們沒有慌張,迅速搬出攝像機拍攝地震時的畫面。儘管漫天塵土飛揚,視線模糊,余震不斷發生,抖動的攝像機無法聚焦,但他們沉著應對。18時30分,王嫻他們拍攝的《現場目擊:離震中最近的現場災情》出現在四川電視臺的直播節目中。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秘魯有個旅遊者,用他的DV在第一時間拍攝下了地震發生時的畫面。中國的攝影記者和電視記者,也冒險抓拍到了這次地震發生時的瞬間畫面。
汶川大地震像一道無聲的命令。從中央到地方,從單位到個人,數以萬計的新聞工作者行動起來。
第一時間,人民日報駐四川記者站全體記者投入戰鬥,當天即向總社發回報道。因成都機場關閉,公差在京的人民日報駐四川記者站站長鄭德剛和攝影記者史家民先飛重慶,輾轉趕到成都。13日淩晨,鄭德剛顧不上休息,按報社領導指令,緊急成立人民日報四川抗震救災報道前線指揮部,決定記者站僅有的4名記者兵分3路,立即分赴災情最重的地區。
第一時間,人民日報各編輯部門和駐各地記者站記者紛紛主動請戰,30多位記者迅速集結四川、甘肅和陜西等地,連夜向重災區挺進。
第一時間,新華社四川分社黨組臨危不亂,緊急啟動應急機制。他們迅速向災情嚴重的縣派出記者。7路記者在通訊、電力、交通中斷的情況下,冒著余震不斷,泥石流、滑坡、公路塌陷、橋梁垮塌的巨大危險,置生死於度外,連夜挺進災區核心地帶,向世界發出報道。新華社記者陳燮在地震21分鐘後發出了第一張圖片。
地震20多分鐘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四川記者站站長邵立肅將記者和工作人員召集到辦公樓大門外,就地做連線直播報道,在第一時間,將成都地震的所見所聞通過電波告知全國聽眾。
5月12日地震發生後,在西藏進行奧運火炬珠峰傳遞報道一個月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馬上前往四川,13日到達成都後,報道組立即動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北川。
5月12日下午,震後40分鐘,四川日報記者李曉東出現在剛剛成立的綿陽抗震救災指揮部。當天下午,他擠上一輛搶險車赴北川,13日淩晨抵達北川中學救援現場,當天發回報道《直擊北川》。
5月13日淩晨,綿陽日報青年記者舒小波因地震中受傷,頭上還裹著包紮帶,就忍著疼痛,和幾位同事奔赴180公里以外的平武縣。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的新聞記者從四面八方趕往災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以最快速度趕到災區,在第一時間履行職責。